City Walker:必列者士街,和牛奶仔聊聊天

本地薑也來自由行,自由,卻真的是「自由」的本意。行走,是和城市肌膚相親的方式,我們在tea time時間帶你去去香港一些小街小巷、隱秘地點、閒散去處,散散步,聊聊天,呼吸一下那裏當季的空氣。第一站,我們來到上環的小街,必列者士街。
風物

必列者士街二十分鐘就能走完。

這裏是上環一條清靜小街,清靜的意思即是:即使接近黃昏,中上環擠滿下班回家、或去赴約的人群,但只要從士丹頓街或太平山街轉來此處,還是會發現行人稀少,幾分鐘才有一架車走過。

於是,必列者士街是一條即使走在馬路上也不會多危險的街道,逃避我城紛擾,這裏是不錯的選擇。

時光停留,在英殖時期

初秋些微涼意,在必列者士街,初秋色彩與它的殖民地風格正相映襯。的確,這裡是回顧香港殖民地年代一個不錯的地方。

朋友 Mido 就在這裡,開鋪賣古董眼鏡,已經十年。他祖籍印度,但在香港土生土長,走街時遇見他,跟他聊聊天。

其實 Mido 來這裡做生意,喜歡的就是附近的歷史氛圍:

「這裡的路面,是香港最早出現的柏油路之一。由街頭行過來,最先看到的,是全港第一間 YMCA 會所,裡面的游泳池,是香港第一個室內游泳池。再走下去,那間小學是 1962 年建成的。街市在街尾,是二戰後的香港第一個『街市』……」

Mido 的廣東話非常流利,他一口氣介紹下來,彷彿端出一個能夠凝住歷史的空間。

紅磚牆 YMCA 會所,是電視台拍劇及歌手拍 MV 的熱門景點,常常會碰見有新人在此取景拍婚紗照。攝:盧翊銘/端傳媒
紅磚牆 YMCA 會所,是電視台拍劇及歌手拍 MV 的熱門景點,常常會碰見有新人在此取景拍婚紗照。

而 Mido 的外表始終是印度人,他談香港掌故,那種錯摸的感覺很強烈,不過除了外貌,他的而且確是個純正的香港人,「我祖父那一代已移居香港,來當公務員……回歸的時候我也在香港,後來,和大多數港人一樣,很懷念九七前的美好。」

「我本身就有收集舊物的喜好,由於我祖父是當公務員的,我自己對英殖時期的物品也特別有感覺,後來找到必列者士街,索性租下地鋪將收藏公諸同好。」結果舊物件愈儲愈多,反而正經生意眼鏡店已縮在店鋪最裡邊的角落,其餘四分之三的地方,都變了「展覽館」。

Mido 特別喜歡收集有關士多的物品,「士多是上一代人生活的一部分,現在已經買少見少啦,本來在必列者士街也有一間的,就在我的店鋪斜對面,去年也結業變成餐廳,唯有將士多的舊物儲起,留下那一份回憶。」

Mido 店內陳列的舊物均為非賣品,但有時遇到知音人,也不介意給它們找新主人。攝:盧翊銘/端傳媒
Mido 店內陳列的舊物均為非賣品,但有時遇到知音人,也不介意給它們找新主人。
菲林相機、打字機、舊時醫院用的藥物樽⋯⋯凝住了昔日的情懷。攝:盧翊銘/端傳媒
菲林相機、打字機、舊時醫院用的藥物樽⋯⋯凝住了昔日的情懷。
店鋪前面全被收藏品侵佔,眼鏡店「被迫」縮到店鋪入面。攝:盧翊銘/端傳媒
店鋪前面全被收藏品侵佔,眼鏡店「被迫」縮到店鋪入面。
門外放滿椅子,方便街坊坐低聊天。攝:盧翊銘/端傳媒
門外放滿椅子,方便街坊坐低聊天。

你聽說過三十間?

說着說着,碰見住在這裏、在這條街長大的老街坊「牛奶仔」,他站在街邊,說出更多必列者士街的故事,「這條街的名字,是當年一位律政司(編按: William Thomas Bridges )的中文譯名,但實在太難讀!以前成條街只得約三十間鋪,所以好多人暱稱此處是『三十間』,甚至你坐的士跟司機說三十間,就知道要在必列者士街下車。」

種滿椰樹的街道,你能想像這裏是香港的一隅嗎?攝:盧翊銘/端傳媒
種滿椰樹的街道,你能想像這裏是香港的一隅嗎?

一個「活」的社區

道別牛奶仔,跟 Mido 在街上行一轉,附近的住客及商店老闆都跟Mido攀談,即使行到下面的太平山街,依然到處都是熱情跟他打招呼的人。似乎這樣的小社區,在香港已跡近罕見?

「基本上街頭巷尾都是認識的,我也不是經常四圍逛,但就算不見一段時間,碰面時依然講不停口。」 Mido 正說著,就遇到附近時裝店的老闆,談起上海理髮店門外常用的花柱款式,一談就談上半小時:「每隔一段時間就有新事物,就像這間手工啤酒店也是新開的,有趣的地方正是如此。」既保留了歷史痕跡,又有新事物不斷加入衝擊,社區因此才是「活」的。

地板已經發黃變色,但跳飛機依然光潔如新,難道還有人每天在跳?攝:盧翊銘/端傳媒
地板已經發黃變色,但跳飛機依然光潔如新,難道還有人每天在跳?
最早出現在香港的柏油路之一,如今仍保存得相當好。攝:盧翊銘/端傳媒
最早出現在香港的柏油路之一,如今仍保存得相當好。
攝:盧翊銘/端傳媒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