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香港區議會選舉

2015香港區選:民主派的保衛戰

泛民在上一屆區議會選舉中大敗,在即將到來的新一屆選舉中表現又會如何?是東山再起,還是進一步萎縮?

端傳媒記者 江雁南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15-10-16

#2015香港區議會選舉#香港

民主派保衛戰。圖:Sarene Chan / 端傳媒
民主派保衛戰。

香港泛民主派(泛民)在2011年區議會選舉中大敗,議席數量不到四分之一。這一屆,泛民的表現又會如何,是東山再起,還是進一步萎縮?在經歷佔中、政改投票等政治風波後,在這場全港一人一票的選舉中,會有更多選民用選票表達自己的政治立場嗎?

硬仗即將到來,泛民各打各牌。民主黨有大黨的麻煩,上屆被圍攻後,這次是否能恢復元氣?公民黨有一套野心勃勃的計劃,想要在全港五大區建立樁腳;有4個立法會議席的工黨希望在區選上有零的突破;民協深耕細作,由深水埗向周邊地區發散;街工作為傳統政黨,當選率最高,卻面臨傳承問題;作為新生代政黨,新民主同盟、人力和社民連都有以年輕人為主,但新民主同盟更講究議會路線,人力和社民連主打社會運動。

「如果你要改變議會,你一定要進入議會。」這是區議會參選人的共識。端傳媒採訪8個泛民主派政黨,探究他們如何部署選戰。

民主黨:大黨的麻煩,95人參選

民主黨單仲偕與何俊仁。攝:盧翊銘/端傳媒
民主黨單仲偕與何俊仁。

「我們看見,輸了的再贏回來的機會很少,贏了的輸出來很多。」民主黨中央常務委員會委員單仲偕對端傳媒記者表示。

民主黨1994年組成,是泛民主派第一大黨。2003年區議會高峰96人當選,2011年,民主黨派出132人參選,只有42人當選。輸了之後,民主黨這次調整策略,只推舉95人參選。

「我們要精兵制,減少損耗。」單仲偕說,資源消耗好比「無底洞」。「我們要支持50個新人還是100個新人?原本每人1元,就會變成每人5毫,這是此消彼長的。」

在民主黨內部,要想脫穎而出、征戰區選並不容易。要得到參選人資格,首先要成為地區主任,這要達到幾個條件,其一必須是民主黨黨員,然後要在一個不會在泛民內部構成競爭的選區服務幾年,若獲得地區支部推薦,方可進入培訓計劃。

在這些考核中,比較特別的是「上黨課」,課程為期一年。當中有適合不同地區服務的課程,比如:如何在私樓區開設法團,法團如何解決社區問題、在基層多的地區如何維護勞工權益。也包括宣傳手法,如何利用網絡宣傳。

最後,由民主黨的選舉委員會推薦名單,經由中央委員會投票決定是否派該人參選。最後派誰出戰,往往只有一個關鍵因素 ──── 勝算率。

但對於即將到來的選舉,單仲偕並不樂觀。「選舉是要講資源的,選舉等於打仗,你國庫空虛,怎麼打。」民主黨只能透過精兵制增加命中率。

公民黨:埋身肉搏,25人參選

攝:盧翊銘/端傳媒

與民主黨相似,公民黨也感受到區議會選舉的激烈。「現在的區選就是街頭巷戰,埋身肉搏。」連續主持公民黨三屆區選的秘書長賴仁彪說。

公民黨成立9年,參加的前兩屆區選最後的當選率都是17%,這顯然不是理想結果。參考了建制派的自由黨的經驗,上一屆選舉中公民黨開始調整策略:只派出24人參選,9人當選,當選率為40%。

「其實我們小黨,黨齡比她(自由黨)短,資源比她少,但對方還是採取精兵制。」賴仁彪認為,這種資源運用的經驗讓公民黨頗受啟發。

「以前覺得誰願意參選就讓誰選。結果發現選民不止是看品牌,還要看服務。」在上一屆選舉中,公民黨派湯家驊出戰自己的立法會票倉選區,慘敗而歸。

吸取上屆的經驗,公民黨這屆確定的方案是先進行內部選拔,再派人出征。具體是,先由公民黨的5個地區支部提名,由地區發展委員會進行面試,面試完會分配選區,進入地區工作的人就會進入觀察名單,完成一定的指標,通過考核才能獲得地區發展主任的身份。「每個月進行1次審核,比如每月是否跟足師傅18個小時、實質花在地區的時間、是否曾在社區中提出過倡議等等。」賴仁彪說。

截止發稿前,公民黨派出參選的人數是25人,其中三分之一是年輕人。

「現在打的是逆境波,很多議題仍有空間。」賴仁彪主張攻勢,「我們要攻,守也守得很險,因為對方千軍萬馬地來攻我們,但我們就寸土必爭。」為了打好這場逆境波,公民黨提出了整體策略。以當選率為優先考量因素,集中資源、首選孖區(相連的兩個選區)、長期耕耘。上屆立法會結束後開始部署這屆區選,在上屆輸了的選區中,將近20多個選區繼續投放資源,不間斷服務地區工作。

賴仁彪說,雨傘運動之後,另一件在選舉中不可掉以輕心的事是提高防範意識。「我們預計到參加雨傘運動必然被人形容為破壞香港,而且我們否決了假普選方案,必然被建制派形容為摧毀民主…… 這次不會來個鐵達尼,我們被撞也不知道。」

工黨:建立樁腳,12人參選

工黨成立了一個選舉委員會,來統籌選戰,李卓人任主席。攝:盧翊銘/端傳媒
工黨成立了一個選舉委員會,來統籌選戰,李卓人任主席。

工黨成立於2011,是基於職工盟成立的政黨組織。目前工黨在立法會中有4個議席,在區議會中尚沒有任何議席。上一屆,有明星光環的工黨主席李卓人以職工盟身份參選,卻以失敗告終。

「我們特別艱難的地方就是,我們所有的議題都是比較中央性的。」李卓人對端傳媒分析說。李卓人擔當工黨選舉委員會主席。

面對新一屆選戰,工黨準備下基層,派出的12位參選者都是經過選拔的年輕社區幹事,希望「更多的議題是從地區產生」,扭轉在地區無樁腳的狀態。

李卓人認為,工黨的強項是政策,包括勞工、福利、教育等,李卓人認為這些政策與弱勢社群緊密相關,應該由地區開始醞釀討論,「沒有區議員是不行的。」

而工黨也希望,在選戰中主打議題本身,而不只是參選人,希望藉助社交媒體,由地區議題提升到政策議題,再組織居民參與,以「社區民主化」的方式連結選民。

民協:保住議席,25人參選

民協立法會議員馮檢基報名參選區議會深水埗麗閣選區。攝:王偉洪/端傳媒
民協立法會議員馮檢基報名參選區議會深水埗麗閣選區。

「李卓仁、李永達,他們的全港性形象很強,但一樣滑鐵盧。」民協秘書長譚國僑對端傳媒記者表示。在譚國僑看來,立法會選舉講形象,區議會講服務。

民協,全稱為香港民主民生協進會,成立於1986年,是香港最早的參政組織。上屆區議會選舉,民協當選率高達65%。譚國僑說,今屆民協在區選中希望保住議席,謀求增長,同時也加強世代傳承。

「區議會是進入政壇的基層,可鍛鍊政治閱歷及了解群眾,所以要有新人。」譚國僑介紹,民協將推舉「一壯一嫩」的候選人搭配出戰。

在2015年的選戰中,民協主打議題「區政改組」,探討如何改變區議會中的建制的力量。他們在深水埗單獨成立協調小組,而將油尖旺和九龍城合併,成立「深戰室」。「深戰室由資深議員負責催促選區作回應、緊盯選情、內部協調和加強資源。」譚國僑說。

「深耕社區」是民協自稱堅持的傳統。在深水埗扎根多年,民協設立過幫助工人就業的職業培訓中心;專門回收二手衣服的地點,請家庭主婦做兼職工作;開設過請基層婦女和低技術人士擔任店員的咖啡店;也做過各類社區教育與社會服務計劃。在譚國僑看來,這些具體的服務才能「加深選民對民協的認識」。

民協認為,和建制派競爭不能鬥資源,而要比服務。「議員不是派資源,是透過政策改變幫居民解決問題。」譚國僑總結說。

街工:333+1,6人參選

街工梁耀忠在議員辦事處舉辦的地區活動中與街坊傾談。攝:羅國輝/端傳媒
街工梁耀忠在議員辦事處舉辦的地區活動中與街坊傾談。

「如果我要做一個候選人,千萬不能有即食麵的心態。」街工創辦人、立法會議員梁耀忠對端傳媒說。上一屆區選,街工推了6人參選,5個當選,以當選率計,所有政黨中最高,梁耀忠更獲得89%得票率,榮登全港票王。

街工,全稱街坊工友服務處,1985年創立。街工的票倉(票源)在葵青區,從80年代起就在這個選區建立根基,服務近30年。

對於區議會選戰,梁耀忠的口號是「平時如戰時,戰時如平時」,日常工作也要密鑼緊鼓。梁耀忠介紹說,地區工作有一個簡單的公式被稱為「333+1」 :每個星期有3日早上在街上見街坊、每個星期有3個黃昏在放工時間在街上見街坊、每個星期有3日上樓探街坊,每個月最少搞一次活動。

「票王無橋(竅門)」,這是梁耀忠最常說的話。選舉後期,心急的政黨們會貼出「告急」,希望能在最後關頭拉票。「有人會說告急有用,其實很多時候告急的都會輸。」梁耀忠認為,貼出告急是此地無銀,代表沒有選民支持你,「你到處說無人支持,那麼街坊為什麼要支持你。所以這一招不能用。」有時他見到對手找香港小姐來幫忙拉票,都覺得困惑,「市民眼睛都係雪亮的,不是你靚就可以解決問題,又不是選香港小姐。」

但和年輕的泛民政黨不同,街工面臨的最大挑戰是缺乏年輕血液。街工由梁耀忠創立,到目前為止街工總共有60多人,數字維持了幾年沒有增長過。參選的人都是做了好幾屆的議員,梁耀忠說:「現在的年輕人個個都不想選,喜歡議會以外的工作,但不喜歡議會以內的工作。」

社民連:士氣低落,5人參選

社民連副主席黃浩銘。攝:盧翊銘/端傳媒
社民連副主席黃浩銘。

「上一屆很多年輕人都認為他們自己會贏,結果輸了就都走了。所以這一屆,沒有士氣可言。」社民連副主席黃浩銘對端傳媒記者說。

社民連,全稱社會民主連線,成立於2006年,是社會抗爭型的政黨,對社民連而言,是否參加區議會選舉,如何準備選戰是他們面臨的困惑。上一屆區議會選舉,社民連派出28人參選,顆粒無收。這一屆,社民連只有5人參選,儘管黃浩銘反覆宣稱「輸贏無所謂」,但是還是有點沮喪。

「我們是不怕在地區裏面討論政治性的議題,但有可能大家不喜歡聽。」黃浩銘說。「這也是對我們成員的操練,也可以逼迫我們去面對公眾,也就是不要那麼「離地」(不接地氣)。」

同時,激進型政黨面對的責難也多。社民連要不停地向居民解釋為什麼要「拉布」,在上一屆中,爭取外傭居港權的事也飽受保守人士的攻擊。

目前,社民連沒有成立備選工作組,而是以現有的行委會架構處理區選問題,「5位參選人一起開會討論、彙報工作」。而當中不少參選人是雨傘運動後才加入的,對區選而言不可謂不倉促。

黃浩銘和人民力量的參選人李煒鋒組成聯盟,共同出選沙田區。他認為泛民需要團結形成圍棋效應:「就像棋子一樣東一個、西一個,單獨的棋子就會被包圍,會輸。所以需要一個連扣的效應,需要聯繫的資源、議題。」

不過,作為一個激進政黨,社民連表示並不主攻區議會。「不是我們覺得不重要,而是優次問題,我們以社會運動為最優先。」在社民連的理念中,改變民心的是社會運動,而不是區議會。

「09年的高鐵、10年的五區公投、12年的反國教、14年的雨傘運動,全部都是運動,不是選舉,不是選舉改變民心,而是運動改變民心。」黃浩銘說。

新民主同盟:本土、儲票,16人參選

新民主同盟范國威於立法會會議發言。攝:盧翊銘/端傳媒
新民主同盟范國威於立法會會議發言。

2010年,一批被標籤為黨內改革派的人從民主黨退出,成立新民主同盟(下稱新同盟)。2011年的區選成績不俗,10人中,8人當選。但事實上,這8人都是原來屬於民主黨的區議員,退出後加入了新民主同盟。

這一屆,新民主同盟會加入10個不屬於原民主黨班子的新人,他們會否取得成功,對新民主同盟而言是個挑戰。

新民主同盟主打「本土」二字,但有別於人民力量和社民連,由於是民主黨出身,更重視議會路線。2012年立法會選舉後,形象更為清晰,招募到了第一批新成員。

離開民主黨自立門戶,對新民主同盟而言有利有弊。他們之中最早的一批民主黨人士大多有議員助理經驗,而且都是20出頭的年輕人,懂議會和社區工作,又有創意。比如在宣傳手法上,新同盟試過端午節不會像傳統的政黨派粽子,而是派做龍舟的紙工,「出來的效果很好,很受家庭街坊喜歡。」新同盟區議員鍾錦麟告訴端傳媒記者。

但是資金來源卻是個不小的問題。和民主黨相比,新同盟沒有受薪職員,也募集不到更多的捐助。但好的地方是,架構上的包袱也不大,運用資源比民主黨內部要自由。在上一屆區選中,新同盟確立的規則是 ──── 把資金分配給新人,如果贏了把錢還給新同盟,如果輸了就不用還。幸好選戰告捷,最後收回了三分之二。

定位在「捍衛本土利益」,在這幾年的社會運動中,包括「退聯」、「光復上水」,新同盟都會參與大辯論并激烈抗爭。「對每一個認同或不認同本土理念的人都好,我們會用自己的方法講述為何要捍衛本土利益。」鍾錦麟說。

立法會選舉講「拉票」,區議會講「儲票」。他們嘗試在將軍澳向市民宣傳地區未來發展;在荃灣,關注機場建設第三條跑道的影響。鍾錦麟說,很多人知道立法會發生什麼,但很少人知道區議會發生什麼。在區議會爭取的議題,落到具體的選區,居民的興趣又未必大。「所以關注點到底是什麼,這是一個漫長的旅程去探究。我們希望這樣逐票逐票儲回來。」鍾錦麟說。

人民力量:抗爭姿態,9人參選

人民力量主席袁彌明到場為參選將軍澳都善區的蘇浩打氣。攝:羅國輝/端傳媒
人民力量主席袁彌明到場為參選將軍澳都善區的蘇浩打氣。

在泛民的政黨中,人民力量(下稱:人力)始終位於政治光譜中最激進的一頭。

在上一屆區議會選舉中,共派出61人參選的人民力量只有1人當選。人民力量主席袁彌明表示,本屆區議會選舉會以小團體參選,9位參選者全部是新人,當中一半來自雨傘運動後加入。

和別的政黨不同,袁彌明反覆強調人力的區選注重「意識形態」。為此人力打出的區選主題,也有別于其他着眼於地區工作的政黨。「你會將社區交給一個你信任的人,還是交給一個政府說什麼是什麼的人。」袁彌明說,「是否信任人民力量,這就是人力的口號和理念。」

在派人出戰中,人力有3個原則,第一選擇新的選區,不會有舊有的政黨勢力;其次,選擇和建制派互相角力的選區,人力要做的就是干擾建制派;第三,盡量單對單,在自動當選的選區挑戰一下。他們會着力考察參選人的政治背景:「我們對他們有觀察將近一年才可以出選。」這些「觀察」包括是否出席社會活動、是否拉走人力的義工、是否發表和人力的意識形態相反的言論。

在袁彌明看來,中間選民是他們希望拉攏的人,「如果不投票,就等於讓保皇黨勝利。」

在所有泛民政黨中,人力始終不願意加入泛民的協調機制「民主動力」。由於區議會選舉是單票制,「民主動力」的作用是為了避免泛民的參選人撞區,導致分奪票源。而上一屆選舉中,由於對民主黨在政改方案中投贊成票不滿,人力在區議會選戰中公開狙擊民主黨,提出「票債票償」。時過境遷,雖然人力這屆不再狙擊民主黨,但也不加入協調機制,袁彌明對此表示,協調機制本來就不公平,「這根本是讓路給民主黨的機制。」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