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讀書時間

山崎豐子遺作:自衛和侵略的界限在哪裏

自衛隊潛艇是定時炸彈還是鎮海之魂?

刊登於 2015-09-29

#讀書時間

約定之海

出版社:皇冠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5年8月

作者:山崎豐子

譯者:王蘊潔

文/端生活文化組

戰爭過去了,活著的人還能做些什麼?這是一直困擾山崎豐子的問題,也是她寫作的動力之一。

二戰開始的時候,山崎15歲,被號召去軍工廠磨子彈。「在我的世代,男性被徵召為學生兵,女學生則是被動員去擦子彈。我們的青春就如此被戰爭奪去,這股憤懣,直到戰後都無法抹滅,但我在書寫完《兩個祖國》之後,總算是幫戰後的自己,劃下了一個句點。」山崎在隨筆集《作家的使命,我的戰後》中寫到。

山崎的作品以批判日本社會現實為人熟知。《白色巨塔》對醫療系統抽絲剝繭,《華麗一族》中直刺金融系統改革,《不沉的太陽》質疑航空系統運作。她幾乎更像一個勤勉的記者,以大量採訪,還原日本當代社會的面貌。從戰後悔懺走向自我新生,也是六十年代日本小說界的一大特色。

戰爭之於日本,是揮之不去的陰影,關乎過去,更涉及未來。在「戰爭三部曲」(《《兩個祖國》、《不毛地帶》、《大地之子》)中,山崎分別以二戰時,在美國被關進集中營的日裔美國人,戰後被蘇聯軍方流放至西伯利亞的日本俘虜,以及被遺棄在中國的日本孤兒為主線。每一部都工程浩大,極其考驗作者意志。

如果說前幾部戰爭題材作品,更多是回溯過去,在這樣紮實的基礎上,山崎開始思索日本自衛軍事系統對未來的影響。她在八十多歲高齡寫下《約定之海》。旅日作者李長聲說:「《約定之海》是山崎豐子的『戰爭與和平』。」

日本自衛隊作為二戰後多方妥協下的畸形存在,一直蠢蠢欲動。反戰與自衛,民族精神與普世價值,幾乎對立的價值觀不僅在每一個自衛隊軍人腦中糾纏,也是日本民眾關注的。

自衛守國和進攻侵略的界限在哪裡?《約定之海》的命題如是。一生堅決反對戰爭的山崎試圖探索,今天的國際局勢之下,日本該如何定位自衛軍事系統。可惜這部作品只完成了一部。

如果山崎仍在世,不知2015年9月安保法案通過,將怎樣影響這個故事的結局。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