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傘後一年,論斷成敗或許尚早,卻是檢討經驗的時機。一場歷時79天的大型社會運動,值得端詳反思的地方不勝枚舉,近日各界亦陸續開展不同方向的檢討,從運動策略、溝通機制、應否退場、和平還是勇武抗爭,到佔領者與市民關係、警民關係、公民社會的後續發展等等。藉此時機,端傳媒邀請了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陳健民、序言書室創辦人李達寧、《信報》前總編輯練乙錚、香港大學法律學院教授陳弘毅及學聯前秘書長周永康,共同就着特定議題聚焦討論,希望透過文字交鋒,令彼此論點得以充分辯證,深化檢討。

雨傘運動一週年,傳媒在回顧時多集中談佔中三子與學生就談判和退場的分歧。其實除了11日30日的升級行動令兩者分道揚鑣外,三子和學生領袖基本上都接受非暴力公民抗命的原則,只是三子着眼爭取社會對佔領行動的同情,而學生卻更關注留守者的意向。訴之的群眾不同,進退策略自然有異。
真正有重大分歧的,是三子與「勇武派」對運動的本質的判斷。在語言上,勇武派稱呼佔領為「雨傘革命」或「遮打革命」。既冠以革命之名,應涉及以抗爭,甚至暴力手段推翻梁振英政權和整個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