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

後中年男人的開場白

像黃偉文為陳奕迅《苦瓜》寫的歌詞:「大概今生有些事 / 是提早都不可以 / 明白其妙處」……

刊登於 2015-09-22

[中年] 中年男人嘗試了解「中年」這回事

人到中年,有很多遺憾, 愛情的遺憾是永遠不會痊癒的傷口, 偶爾滲血,才感覺良好。──葉七城(《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電影劇照)
人到中年,有很多遺憾, 愛情的遺憾是永遠不會痊癒的傷口, 偶爾滲血,才感覺良好。──葉七城

我打算在這裏寫一些關於「中年」的東西。我想了許久欄目的名稱,沒有一個完全滿意的:「哀樂中年」太悲、「人到中年萬事休」太傷感……最後決定用「中年」,簡單的兩個字,留點空間給自己吧。

「中年」是件很奇妙的事,妙處是當人未到中年,是不會明白的,像黃偉文為陳奕迅《苦瓜》寫的歌詞:「大概今生有些事 / 是提早都不可以 / 明白其妙處」,只有「卻在某蕭瑟晚秋深夜 / 忽爾明瞭了 / 而黄葉便碎落」。

忽爾明瞭了──「中年」是沒有法定標準; 根據香港法例,18歲便是成年人,代表在很多事情上有自主權,當然也需要承擔決定帶來的責任。一般來說,我們覺得30歲便算是中年,這和孔子說「三十而立」不無關係,「立」並非狹義的「成家立室」,而是包括確立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

古代人不像現代人那麼長命,大概只有60歲壽命(70則是「古來稀」了),30歲剛巧是一半,卡在中間,人生該做的事情已底定了。現代人壽命比較長,在城市長大的孩子,有時被家長過度照顧,遲遲也未懂得長大,幸運的在20來歲大學畢業後,方開始覺得長大,可是再過幾年光景便步入30歲,眨眼間成了中年,未免太快了吧!

我們不妨把中年的界線推後一點,30歲是告別青春的「前中年期」開始,30歲到40歲這10年是關鍵時期,那些「忽爾明瞭了,黃葉便碎落」的神奇頓悟時刻,往往出現在這10年間。

我是比較特殊的(自己認為),我在20歲時便覺得已經步入了中年,自以為看破世情,不屑與凡夫俗子爭名逐利,所以無心向學,考試「肥佬」(fail)……其實是性格悲觀,心事無從傾訴的憂鬱少年。我很早便投身社會,在偶然的機會下進入了傳媒行業,總共度過了23個年頭,傳媒工作陪伴我步入中年。我的「靈光一閃」出現在23歲,突然積極做人,一邊工作,同時重返校園讀書,感到有澎湃的創作力,也認定攝影記者是最能發揮我優點的工作!

40歲時「靈光二閃」,突然對世情有不同想法,對眼前工作的熱誠如江河日下,感到無比的厭倦,以前許多引以為榮的東西,忽然覺得不值一提,整個人很迷失,我明白,這才是我真正要去體驗的「中年」。

但想不到到了40歲時「靈光二閃」,突然對世情有不同想法,對眼前工作的熱誠如江河日下,感到無比的厭倦,以前許多引以為榮的東西,忽然覺得不值一提,整個人很迷失,我明白,這才是我真正要去體驗的「中年」。我開始放開一些偏執,想改變自己的生活,但原來現實中的我,並沒有做好準備工夫,來迎接「中年」,縱然我有許多新想法和計劃,但卻實踐不到,整個人像陷入了泥沼,不能前進,而且慢慢下沉。

這種障在泥沼的狀態,是我的中年寫照:裹足不前,慢慢消耗,但卻知道這灘泥沼不會致命,我總有一天能抽身而出。身處這種狀態,未必是壞事,它讓我有足夠的時間和平靜的心情,回看人生。

在回顧的過程中,發現過去很多事情,我都半途而廢。很多喜歡的人,很多很好的機會,都沒有好好把握,輕輕地錯過了。過去的歲月,大抵只有一件事情至今仍持續做着,便是看電影。年輕時看電影,追求眩目的影像和官能刺激的娛樂節目; 中年看電影,是尋找感動和共鳴,甚至懺悔。這也難怪,大部分電影導演是年過30歲的中年人,他們都經歷「靈光一閃」(或多閃),作品是他們曾經困身泥灘回望的成果,很多感動萬千觀眾的青春片,像《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陽光燦爛的日子》及《陽光姊妹淘》等,俱是中年人回望過去時發現的遺憾。人生有遺憾方會成長,就算一帆風順的人都會以「人生沒有遺憾」作為遺憾,而自傷一番。

我的人生經歷不算多姿多采,由於性格懦弱,處事蹉跎,倒擁有一身傷痕和遺憾。上天對我不薄,讓我有機會將這些傷痕化成文字,有幸引起過路人的共鳴,所以我又大膽地,在不確實會寫什麼的混亂狀態下,定了這個「中年」欄目。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