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歷史反思而言,一年實在太短。對羈絆在時間中的個人來說,一年,又長得令人心慌。
這是我們在第一個紀念日回看雨傘運動時所面對的尷尬。
2014年9月28日,在催淚彈的煙霧中,香港爆發了持續79天的佔領運動,近百萬市民為爭取普選,以不同方式、在不同地點參與「佔領」,給香港民主運動帶來前所未有的高峰體驗。
然而,運動遭遇了並不多見的結局:未有獲得任何讓步,也沒有遭到暴力鎮壓;洶湧的民意落到了香港特區政府與北京中央政府之間的怪異陰影裏,無聲無息,無疾而終。
6個月後,香港立法會的民主派議員們用自己的三分之一議席,投票否決了北京指定給香港的政治改革方案──在佔領運動的支持者看來,這是一個徒具虛名的「假普選」,他們傾盡全力爭取不到「真的」,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不要「假的」。而否決了之後,曾經反目成仇的佔領支持者和反對者們重新站在了同一個爭論的起點:香港,該向何處去?
一年的時間,不足以沉澱出任何答案。
但歷史在人身上,社會理想的實踐,也要靠每一個具體的人去成全。
我們想把目光放近一點,放低一點,放在經歷過這場運動的人身上。在他們的生命經驗裏,這一場大規模的群眾運動,究竟意味着什麼?那些夢想、野心、愛、希望,那些憤怒、失落、背棄、懷疑、離別和傷害,具體是什麼樣的?那些說不出口的鬱結,醞釀了怎樣的蛻變,又如何埋下了未來的種子?
9月21日開始,端傳媒將連載系列人物報導,聚焦雨傘一年後的運動創傷與反思,敬請關注。
讀者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