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

二十一天,讓習慣成自然

孩子培養新好習慣至少需要21天,但父母先要甩掉愛「代理」的壞習慣。

刊登於 2015-09-18

從簡單目標開始,訓練每天早上整理床鋪的習慣。 相片由Esther Chu提供
從簡單目標開始,訓練每天早上整理床鋪的習慣。

我除了是全職師奶,也和丈夫擔當同工,在一個營地裏負責入住的邊緣青少年。每年我倆都要接受訓練,學習有關受助者身心發展的需要,希望更有效地幫助他們成長。我發現自己從中學到的教養技巧,同樣適用於我家小孩。

今年其中一個訓練主題是培養習慣,據一些心理學研究指出,一個新習慣或理念的形成和鞏固,至少需時21天。也就是說,任何動作或想法只要重複21天,就會變成習慣。另外也有學說認為這個過程要30天以上,而且即使養成習慣,也必須守持,才能真正做到「習慣成自然」。

我們明白養成良好習慣很重要,並且必須持之以恆,卻往往不知道需時多久。很多親子在建立習慣的過程中搏鬥,滿以為花了個多星期未達到預期目標便是失敗,感到非常氣餒;有些父母甚至半途而廢,重新成為孩子的「代理人」,包攬本該由孩子負責的種種事情,例如各種起居生活:自己睡覺、坐下吃飯、收拾玩具等。

好習慣養成好性格

不過,當我們明白了養成新習慣——尤其是形成一個新理念——不是一兩個星期的事情, 並且學懂箇中道理和技巧,耐心栽種,必會結出性格的好果實。

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習慣,是需要計劃的。小孩子最好由簡單目標開始,不要同一時間培養太多不同的習慣,並堅持重複至少21天。很多外國研究都指出,這樣的成功機會相當高。

參與我家營地工作的同工們,都進行了這個「21天」實驗,和孩子一同選擇希望養成的習慣,嘗試持續至少21天,看看之後能否自然地實踐出來。

我為大兒子選擇了一項簡單任務,就是每天起牀整理床鋪。由於訓練在暑期進行,不須趕着上學,我有足夠時間和他準備,希望他開學後可以自覺地摺好被鋪,才開始一天日程。

任務開始前,我和他討論為何要養成這個習慣,讓他練習思考,而非單純地順從。要知道摺好被鋪是為自己負責任的行為,懂得自理才是真正的成長。男孩子總想長大,當他明白這是「大個仔」的機會,便有真正動機,欣然接受重任。

每日摺完被後,在表格上加記號,新好習慣養成中。相片由Esther Chu提供
每日摺完被後,在表格上加記號,新好習慣養成中。

為了更有效地達成目標,我們做了一張簡單的時間表,貼在睡房門口。表格上有很多空格,每一格都寫上由任務開始至結束的21個日期,摺好被後,孩子便在空格上加記號,清楚顯示自己的進度。

任務開始的第一個星期,我們幾乎天天提醒。由於大兒子的小肌肉發展不似一般小孩,摺被原來相當吃力,每次摺完,被子都像腸粉般攤在床上。完美主義的媽媽見狀,總想立即伸手補救,希望把床鋪回歸酒店水準。

然而,爸媽愛插手或不放手,往往是孩子學不懂自理的原因。父母必須放下成人標準,才能鼓勵兒子完成任務,並且經常肯定讚許,和給予時間,讓他有動力繼續嘗試,做到他們可達到的標準。

兩星期後的一個早晨,因為忙於外出工作,完全忘記提醒兒子要做的任務。回家後,竟發現「腸粉」自動攤在床上,我如中奬般興奮,立即擁吻我的小王子,為他這個小小的成績而驕傲。

雖然在往後的日子,仍需偶爾提醒兒子,不過摺被習慣已逐漸內化。開學後,孩子每早六時賴床之際,也懂得同時摺他的「腸粉被」,實驗正式成功!

習慣影響一生,因為大部分人的行為都由習慣支配,生命也由無數習慣組合而成。有些人承襲上一代的習慣,有些人刻意培養新習慣出來;另一些習慣卻在不知不覺間從周邊文化產生,當中有好的,也有很難甩掉的壞習慣。我們要好好計劃該培養或戒除什麼,方才達到對自己生命的期望。

同樣地,兒女建立良好習慣也是非常需時的旅程,不過,首先父母先要甩掉愛「代理」的壞習慣。也許,需要很多個「21天」的其實是爸爸媽媽,他們必須處理自己頑固的控制思想,建立更適合幫助兒女發展的新思維,才能真正提升孩子自律及自理的能力,讓子女懂得獨立自主,邁向真正的成熟。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