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陳婉容:歐洲排外思潮 對難民潮的反彈?

現代歐洲種族主義源頭並非歐盟移民政策,更非近年的難民潮,而是七八十年代的「大右轉」種下的禍根。

陳婉容:歐洲排外思潮 對難民潮的反彈?
2015年9月8日,匈牙利,難民等候巴士前往收容所時在地上休息。

歐洲難民潮因為敘利亞孩子屍體被沖上沙灘的照片,終於成為了新聞焦點。穿着紅衣和及膝牛仔褲的三歲男孩叫艾蘭(Aylan Kurdi),是敘利亞的庫爾德人,來自首都大馬士革。艾蘭出生時內戰已爆發,為逃避戰亂,艾蘭隨父母和五歲兄長移居土耳其。船難發生時,他們正要前往希臘,希望輾轉前往加拿大。

艾蘭終於不必再飄零了。孩子也不會知道自己倒臥異鄉的照片會引來歐洲輿論風波。在英國,卡梅倫政府因公眾壓力,宣布將收容4000名敘利亞難民。著名戰地記者Robert Fisk直言:「卡梅倫今次應該無法用他的公關手段淡化事件,因為艾蘭既不是黑人,膚色也不夠深,他長得就像一個普通英國的三歲男孩──他可以是Alan,或John,或David。」因為照片引來的廣泛同情(先不論這種同情心有多大意義),連著名右派小報《每日郵報》的態度都一百八十度轉變,前一天還在把難民形容為貪得無厭,想來歐洲搶工作,搶資源的有色人種,第二天就登出艾蘭的照片,標題寫:「人間悲劇」。

事件在英國還有段小插曲,極右英國獨立黨的前國會候選人Peter Bucklitsch在推特上說:「這個男孩穿得好,吃得好,他的死完全是因為父母貪圖歐洲的安逸生活。插隊是要付出代價的。」Bucklitsch的言論被批評為冷血,及後他也被迫公開道歉。然而近年歐洲極右政黨在各國和歐洲選舉皆報捷,反難民、反移民的排外思想、種族主義和極端國族主義早已進入了主流討論。勿忘法西斯與種族主義是現代歐洲史最黑暗一頁,亦本是敏感話題──戰後同盟國有所謂Entnazifizierung(非納粹化)的運動,不止完全取締跟納粹黨有關的組織與傳媒,針對其他種族發表的排外言論也是禁忌。近年這些言論卻打破了所謂的cordon sanitaire,也即是隔離和孤立法西斯主義思潮的共識。極右派在歐洲從邊緣走到主流,可謂完全毀滅了所謂歐洲民主自由天堂的幻想。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