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黃燦然:用什麼字眼評論時裝

這裏沒有「高雅」、「迷人」、「優美」之類的用語,而是代之以對材料的客觀記錄:蛇皮、皮革;其講究實際如同其明碼實價。

黃燦然:用什麼字眼評論時裝
在上世紀40年代,在評論主流時裝設計師時,評論者依然多用「秀美」或「有趣」等「舊」詞。圖為1940年代街頭時尚展覽。

[洞背之見]也許只是偏見。

在上世紀40年代,在評論主流時裝設計師時,評論者依然多用「秀美」或「有趣」等「舊」詞。圖為1940年代街頭時尚展覽。攝:Carl Court/Getty Images
在上世紀40年代,在評論主流時裝設計師時,評論者依然多用「秀美」或「有趣」等「舊」詞。圖為1940年代街頭時尚展覽。

據《時裝寫作與批評》(Peter McNeil & Sanda Miller, Fashion Writing and Criticism)兩位作者說,自《文雅信使》在路易十四時代創辦以來,雜誌就一直是其時代的反映,不僅報導時尚,而且成為品味的晴雨錶。17世紀雜誌具有商業和推廣傾向,更多是詳述花邊裝飾和紡織品而不是時裝的整體「形式」。到18世紀,這種情況改變了,時裝雜誌致力發展「品味」這個新概念,並且地位提高了,知識面也廣了。到18世紀末,英國、法國、荷蘭、德國和意大利約有15種不同的時裝雜誌,且常常報導室內裝飾、物品以至馬車設計的流變。

在17世紀,明白針對婦女的雜誌並不多,其中包括英國的《雅典公報》和《女士信使》。《文雅信使》被視為「女性刊物的鼻祖」,各種以「旁觀者」為名的刊物,其讀者亦大多數是女性。有學者指出,很多雜誌都迎合婦女想避免「沉悶」和單調的願望,並鼓勵她們擁抱「多樣性」。這種鼓勵婦女擁抱多樣性的策略,亦為19世紀和20世紀婦女時裝雜誌所承襲。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