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屆台灣金馬獎在一片掌聲中剛於周日圓滿落幕,得獎者固然開心興奮,落選者也抱着「提名也是最大的嘉許」的心態參與,無論現場或慶功宴上,均洋溢着溫馨動人的「一家人」氣氛,突顯金馬獎對電影業界本身的意義:團結及鼓勵每位默默耕耘的台前幕後工作者。我覺得近年被中國全面「抵制」的金馬獎,反而有一個自我沉澱和淨化的機會,重新審視和確認自己的位置,凝聚出更強大的力量,將一群熱愛台灣電影的工作者吸引在一起,一期一會,共生共勉共提升。
頒獎禮歷時四個多小時,但艱巨的評審工作,早於今年7月已經展開,中間經歷長達一個多月的初選、一個月的複選及半個月的決選,至11月27日當天下午四時才得出全部結果。漫長的評選過程,其中複選及決選兩個階段,是需要安排評審親臨合符電影放映規格的試片室觀賞全部影片,之後才進行複選及決選的會議,會議一般長達七至八小時,遠比一個頒獎禮的時間更長。由於金馬獎的獎項數量多達23個,分影片類及個人類,評選的過程是外界難以想像的仔細、嚴謹,而且過程絕對不受任何形式的干預——即使金馬獎主席亦無權介入評審團的決定,評審也絕不理會任何意識形態或政治立場,純粹地秉持「以戲論戲」的態度。
這正是金馬獎多年來享譽華語電影界的重要原因,它的公信力就在評審的過程中彰顯出來,「公平、公正」形象深入民心,所以每位華語電影人都視獲得金馬獎為電影事業上的最高榮譽。
評選過程是外界難以想像的仔細、嚴謹,而且過程絕對不受任何形式的干預——即使金馬獎主席亦無權介入評審團的決定,評審也絕不理會任何意識形態或政治立場,純粹地秉持「以戲論戲」的態度。

台灣片製作成熟,類型更趨多元
今年台灣的劇情片在商業類型上更見多元,製作水平也更趨進步成熟。青春魔幻愛情的《月老》、警匪懸疑/靈異的《緝魂》、《複身犯》和《詭扯》,紛紛大灑金錢在美術設計和視覺效果之上;青春仇殺的《青春弒戀》、《該死的阿修羅》,貼近時下年輕人的生態和心態;關於母女和婚姻的親情片《瀑布》、《美國女孩》和《修行》,頗能引起普羅觀眾共鳴;愛情苦情片的《當男人戀愛時》和《我沒有談的那場戀愛》,觸動男男女女淚腺,深得觀眾歡心;賽車片《叱咤風雲》,多場賽車場面也拍得緊湊驚險,足可媲美叱咤多時的香港賽車電影《頭文字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