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讀者評論精選」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條精彩讀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會因應長度及語意清晰作節錄或編輯。
1. Liuhuiming,回應《說出被上司性侵的經歷後,她跳樓明志——林于仙案後,權勢性侵得到重視了嗎?》
我有兩個十歲出頭的女兒,很能體會受害者本人與家屬的痛苦。
我與孩子每晚睡前有聊天的習慣,去年我們聊過林于仙、林奕含與韓國張紫妍的憾事。她們聽完後都覺得不可思議,居然有這些恐怖的事,我向她們解釋什麼叫權勢性侵,什麼人會成為權勢的一方,熟人佔施害者比例之高,受害者為何會猶豫、顧慮,延伸解釋前幾年通過的通姦除罪之必要,還有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當時國一的姊姊說學校有教過強制性交跟權勢性交。隱約從林奕含事件後權勢性交才逐漸得到關注,學校也是近年才開始相關教育。
過去社會較傳統,很多事難以啟齒,這一代的青少年看似比前人幸運很多。但無法否認,很多孩子的學生生涯都是在學校、安親班、補習班度過,親子缺乏輕鬆交流的時間與機會,沒有習慣聊親密的話題也是令很多孩子無論在校園或網路遇到麻煩時,難以對家人傾吐煩惱的原因。隨著孩子年齡增長,一旦親子關係疏遠,他們會偏向同儕與網路世界,親子溝通會愈加不易。不加以批判,只是傾聽,無釐頭,說幹話都可以,隨時聊聊各式各樣話題,保持對孩子一定程度的瞭解真的非常重要。
另一篇自殺跳樓的網暴情況在現今青少年的網路世界真的不是異象。小孩開始希望有手機時,我先跟她們分析了社交媒體的優點與缺點,給她們打預防針。為了溝通方便,學生都有班群,但畢竟人格的形塑還未健全,是非觀還在摸索,她們常常看戲似地叫我看群裡各種奇葩對話⋯眾人前閨蜜翻船,一言不合就互相攻擊。這個網路世代比我們當年有自信,勇於表達自我,但也比較不顧情面及禮貌。所幸多數事件往往就像大俠盧小魚的瓊瑤篇一樣,他們既能無緣無故爭吵,自然也能無緣無故和好,很drama。孩子們都決定入群只為瞭解班上事務訊息,而不發言,同學以為她們沒在使用,自然也不會在發生爭執時要求選邊站,她們為此感到輕鬆自在。我常常戲謔口吻表示,青少年的世界好恐怖,生存不易,如果發生嚴重霸凌的事,一定要讓老師或家長知道。
總而言之,無論學校或法律做了多萬全的應對,都比不上家庭教育作為第一防線重要。教孩子明辨是非,權威不等於合理,不等於完全正確,要學習分辨,質疑與拒絕。保持良好親子溝通,父母才會有機會成為憾事發生時孩子願意主動求助的對象。
2. EricChan,回應《計劃生育退場後,被刻意忽視的避孕教育與400萬墮胎青少年》
黎苑珊教授提到的點才是重點。站在一邊高談闊論未婚懷孕的壞處,避孕的重要性雖然是沒錯,但是到了具體的生活情境時,女生要如何拒絕另一半的要求,維持又或是建立一段健康的兩性關係才是這些女生需要去真實面對的問題。
高舉道德大旗在這時候這時候真的是效果有限。在這些時候不是父母和老師的一句「堅定拒絕」四個字就能解決問題的。這也不僅是女性需要去考慮的問題。在這些兩性感情領域的知識與智慧的的傳播很多時候都是依靠「民間智慧」「同儕分享」「家庭教育」,不一定能幫助青少年建立適切的價值,掌握足夠的技巧去面對他們在生活中會遇到的性與愛的問題。 但是教育體制內又在擠壓這種教育空間,往往是官方管轄沒那麼嚴格,又有迫切現實需求的職校反而更加開明。今年中共在官方文件中強調要減少意外懷孕與流產的數字,就看看是周安秦能獲得更多的資源與空間,還是各級官僚系統在推行時又會整出什麼大活。
3. Akiraa,回應《計劃生育退場後,被刻意忽視的避孕教育與400萬墮胎青少年》
最近剛讀完林醫生的《診間裡的女人》,裡面提到了很多關於青少女非預期懷孕這件事:
青少女非預期懷孕不會因為被懲罰或責罵而「獲得教訓」,因為非預期懷孕的背後因素,包括男女交往之間的地位不平等、知識的缺乏,甚至對於懷孕計畫無法有明確的抉擇態度等。
若青少女一方面缺乏避孕知識,一方面可能在性關係上處於弱勢,無法要求對方盡避孕之責,但又不可能從此不再有性活動,就極容易反覆暴露在意外懷孕、甚至染病的風險之中。
青少女非預期懷孕很難單方面來解決,因為它是多重因素的結合。但是充實青少年、少女的避孕知識,給予正確的避孕措施,可以以稍微減少再次發生非預期懷孕的可能。同時,對男性強調伴侶懷孕的後果與責任也非常重要。如果社會把養育的責任全部拋給女性,那麼男性則無法認知到他所需承擔的責任,也不會主動地採取避孕措施。
4. raeye,回應《計劃生育退場後,被刻意忽視的避孕教育與400萬墮胎青少年》
我想,關於這些青少年問題背後的社會因素,樓上的各位已經講得非常清楚了。不太準確地說,既然婚姻自由的前提是離婚自由、生育自由的前提是墮胎自由,那子宮自由的前提自然是避孕自由。因此,文中描述的現象肯定是不符合公平正義的。
儘管如此,我在這裏倒是想提一句:其實計生系統(也即合併後的衛健系統)目前在青少年群體中的缺位真的未必是一件壞事。誠然,近年來衛健部門工作水平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我們不能忽視的是,當年搞扒房牽牛的那群渣滓現在還對計生相關部門有影響力——搞百日無孩的曾昭起不是還在關工委快活麼?本屆國務系統在過去幾年的施政中經常犯眼高手低的錯誤。藍圖固然好看,但政策抓手不是忠誠廢物就是利益集團,典型的就是藥價改革的那些破事兒。考慮到衛健系統本身的這些內在缺陷,我得說在這個問題上適當地等待教育系統自行調整 絕對比讓衛健系統介入調控 好。
再說了,青年避孕的問題遠不是避孕教育一項就能夠解決的,我想樓上的朋友已經說得很清楚了。與其指望政府提供其完全沒有能力提供的公共服務,倒還真不如順其自然等待教育系統的自行調整 和社會因素的不斷適應 。至於主動推動教育系統重視此事嘛……拜託,這可是那個在去年做出毀滅民間教培 這種蠢事的教育系統耶。
最後我想推薦一下SCP中分的兩個條目:
一個是SCP-CN-601 ,按某論文的概括就是:
「CN- 601」聯繫了發生于山東省莘縣、莊縣的「百日無孩」事件,異常條目即是期間枉死嬰兒的意識集合,並因能使接觸者產生想要「逗弄嬰兒」的心理和動作的超自然能力,受到了「百日無孩」事件發起人的猜忌和迫害。但與殘酷的歷史真相不同,「CN- 601」最終被心懷善意的、願逆強權而行的研究員成功救出並轉移收容,表現出創作者試圖修正歷史遺憾的一種藝術性的補償。
一個是 「玫瑰」中心頁,Hannah博士的故事真是既悲傷又精彩呀。同時,這個條目也算是多少體現了社會上的性別不平等吧。
5. dianarthemis,回應《被兩次北京奧運改變命運的鋼廠,和它的百年復興夢》
因爲自己是河北人,所以重點看了首鋼搬遷曹妃甸的一段。
我對這件事是有一些個人情感的。首鋼搬遷曹妃甸發生在我上高中期間。當時高三的地理涉及到環境保護問題,首鋼搬遷自然也是必須要分析的案例之一。本來就不喜歡地理的我,聽到老師說「首鋼搬遷曹妃甸有效解決了北京的污染問題」時,逆反心理就更強了。我不是唐山人,從小到大也沒覺得自己有什麼「河北人」的身份認同,但那個時候我強烈地爲我的家鄉感到不平:別人不願要的、認爲不好的東西,我們接手了,而年輕一代還要接受「這是恩惠、這是機遇」的觀點,這公平嗎?的確,地方覺得這是塊肥肉,可以促進當地就業,但教材是統一編寫的,也要教孩子犧牲自己成全北京嗎?
很有趣的是,作者着筆的重點不是「污染轉移」,而是「京籍員工」的選擇和選擇後的身份認同問題。我覺得這是一個「奢侈」的問題。包括這兩年所謂的雄安新區建設,無論河北人還是北京人,大概都有一種默契:從河北到北京,是往上走,從北京到河北是「外派」,甚至可以說是「流放」。因爲戶籍不同,待遇就不一樣,在這個不等式裏,京籍永遠是站在優勢一方的。換言之,北京人可以選擇生活上、文化上嘗試去做「河北人」,可能最多學學唐山話、接受當地的飲食習慣罷了(當然曹妃甸當年那個狀況員工估計也沒有融入當地生活的機會)。但河北人無論是心態還是資源,都很難成爲「北京人」,光是那一紙戶口,就不知道能難倒多少人。
所謂的「千年大計」雄安新區落地大概也五六年了,當年所謂的文化產業和高校遷到保定似乎依然沒有動靜,只是當地房價翻了好幾個筋斗。說是共同發展,可是除了放在一起的名字,我看不到任何河北與北京(甚至天津)平起平坐的可能。就像當年首鋼搬遷一樣,把河北當做北京的糧庫和廁紙,這樣的政策我真的不能接受。
PS:2021年春節期間,北京一度空氣污染爆表,當時一條短訊說,是因爲保定農村地區非法燃放煙花炮竹。短訊我找不到了,但是網上有很多把「京津冀」污染放在一起說,然後歸因於「河北企業」非法生產的。保定方的炮能不能污染整個京津冀先不說,一邊把自己的污染搞到周邊去,一邊又抱怨別人冒的煙進了自己家門,是不是有點自己打自己的臉?
6. YesJV,回應《被兩次北京奧運改變命運的鋼廠,和它的百年復興夢》
因爲工作原因,和首鋼多多少少有些間接關係,身邊的一些同事也都發跡於首鋼派系,所以在端推送文章鏈接時,其實是抱有很強烈的獵奇心態的,期望可以看到一些對於中國式龐大體制型國有企業的弊病深層剖析,可惜最後並沒有。一開始簡單梳理歷史,而後有些中國式個人膜拜口吻的講述老書記的故事,最後又在借冬奧和疫情的議題,倉促的引出一些衆所周知的事情來收尾。或許單憑國家意志的產物來作爲文章主線索,會有些單薄吧。首鋼對於北京甚至全中國的政經模式以及體制弊病所在,都極有代表意義和分析厚度,或許此文的筆者們只是希望用不太繁縟的篇幅講述最直擊重點的主題吧。但就個人視角而言,這確實是浪費了一個再好不過的案例。
7. Bekey,回應《香港公民社會解散潮一年︰當失去成為日常,他們頹廢、酗酒、躁鬱症復發》
這埸運動中,現在有很多人在說,當年示威者都很暴力,如果他們當時用一些理智,和平的方法去爭取,可能結果便很不一樣。但我郤在想,我們大部分人都祇會以成敗論英雄。如果不是中方強推國法,而是這埸運動最終成功的爭取到普選的話,社會上大多的人又會說這些運動中的人是英雄了。我們往往每易以成敗論英雄,但希望我們著眼的,是一些人確實為我們能有一個更完善的社會制度盡過力;就如愛迪生發明了電燈,如果不是有前面九百九十九次的失敗,最終也沒有第一百次實驗的成功。
容我在這裏向受訪問中的主角致敬,若不是你們的工作,絶不會有將來的成功。黑夜不知甚麼時候到盡,但可以肯定黎明還是一定會到來。
8. EricChan,回應《解放軍演訓:發射哪些飛彈、為何沒發布警報、對台影響與感受溫差》
然而這種看似「淡定」的態度,也難免給人一種「台灣人太過鬆懈」的印象——畢竟2月俄烏戰爭爆發前夕,大部分烏克蘭人也都是淡定生活,不認為戰爭真的會發生。
其實這樣比較我覺得是不太適合的,俄羅斯和烏克蘭兩國的人口和軍力差距沒有海峽兩岸間的差距來得明顯。而且俄羅斯和烏克蘭自2014年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後就一直有零星的衝突,烏克蘭國內的各民團也在這8年間不斷擴展訓練。烏克蘭國內對於戰爭的預期對於戰爭的準備程度是比現在的台灣要高得多。而且烏克蘭境內還有大量蘇聯時期留下的永備防禦工事。頓巴斯地區的大城大多也已經要塞化。而現在國軍在人員訓練度,軍事體制改革等方面還比不上烏克蘭。對岸的解放軍也絕非長年缺乏經費缺乏裝備缺乏訓練缺乏士氣缺乏人力的俄軍可比。用俄烏戰爭的狀況套在兩岸情勢上其實相當不切合。台灣還是需要在未來5年的關鍵時刻腳踏實地加強不對稱戰力,以及對於如何動員後備役等戰時狀況加強訓練。
9. EricChan,回應《專家籲勿轉發演唱會意外片段免成二次傷害,被批淡化事件,你如何看?》
近年來心理學學者開始強調負面情緒的價值,主張人應當接納,擁抱一些常見的負面情緒。因這些負面情緒能夠幫助我們面對生活。例如悲傷能幫助我們與他人建立情感上的連結,作為一種求救信號幫助我們能更容易獲得其他人的支援。 憤怒則是一個自己的權利、利益、邊界、價值觀被侵犯的信號。並且憤怒能幫助我們調集資源去做作出行動。看到意外片段產生的情緒甚或是轉發影片本身都是一種情緒的表達,表達著我們希望與其他人建立連結,為傷者遭遇的不幸感到憐憫,為傷者的遭遇感到憤怒 etc。
有時候我會覺得人們是把這些負面的情緒當作是細菌病毒等不潔物,應當不去觸碰才能保持健康。但情緒並非如此,當觀眾看到這些不公義的、悲慘的事情的時候,產生的情緒有時也是推動大眾行動的動力,例如:敦促主辦方做好善後,避免問題在以後再次發生等等。人有時候是好犯賤,唔痛過未衰過喺唔會吸取教訓。引發情緒的事件確實會記得比較清晰。
而單單因可能「因起創傷後遺症」的理由停止轉發,既是在抹煞一些人表達自己情緒的權利。也似乎是在為其他人應否接受某些資訊甚或某些情緒做了決定。真的有引起情緒創傷的疑慮也好,我們也應該尊重其他人對此的選擇。做好相關警示,他人是否願意點進去看,就交給他人自己決定就好,不勞您費心。
10. kes、Intelligentist、EricChan,回應圓桌話題《香港18歲女生遭大陸群體「廁妹」霸凌直播自殺,你如何看匿名投稿衍生的網暴?》
kes:對不起,我真的不懂,望各位賜教。為什麼不退出該QQ群組,參加另外的群組。發生學校霸凌事件,要轉校的成本很高,但在網上社交通訊軟件,應該容易很多。
Intelligentist:@kes:具體情況我也不是很清楚,不過不排除QQ群裏的人通過技術方式持續的騷擾受害者。本身我也是互聯網從業者,深知互聯網信息的透明程度,我們是無法做到完全無痕的瀏覽的。如果這個女孩進入群組,她的個人信息比如QQ號碼或者手機號碼就會被群組裏有些刻意收集這些信息的人(這些人可能才是衆多人群中逼死她的人,我們難以以一個普通人身份來理解這類群組裏的人的心理狀態),就可以通過手機號碼來找到這個女孩的FB,INS或者家人的聯繫方式。文章中也沒說女孩有沒有退出群組,不過我相信在她選擇離開這個世界之前,肯定接收到了大量的騷擾,很多負面的消息,才使她做出了這樣的選擇。大陸這邊因爲一些已知的原因,這件事並沒有上升的熱點的地步,我也沒辦法提供更多的消息,以上也僅是猜測,希望這個女孩得意安息。
EricChan:@Intelligentist:女孩已有的精神狀況肯定也是一部分的原因。相比於普通人她會更脆弱。
Intelligentist:@EricChan:是的,有時候很難界定誰或是誰們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不過也不能說明除了這最後一根稻草都是無罪的,所有的一切導致了這樣的一個悲劇。我印象中去年曾有一個up主(其實就是視頻博主)直播自殺,也是網暴的結果。大陸的網絡環境其實是比較差的,部分網友的偏執和不負責任的言論會極大的放大,大陸如此大的人口基數足以讓不知情的人們認爲這是「很大一部分人」的想法。
讀者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