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專家籲勿轉發演唱會意外片段免成二次傷害,被批淡化事件,你如何看?

停止轉發意外片段是否淡化事件還是尊重傷者?

2022年7月28日,香港,MIRROR演唱會進行期間,巨型顯示屏突然從高處跌下,擊中台上的舞蹈員。

2022年7月28日,香港,MIRROR演唱會進行期間,巨型顯示屏突然從高處跌下,擊中台上的舞蹈員。網上圖片

端小二2022-08-04 發起

你曾否試過轉發一些災難或令人不安的片段?為什麼你會轉發?

你認為停止轉發意外片段是否淡化事件還是尊重傷者?

轉發片段是否讓事件獲得更多關注和重視的好方法?

香港男團MIRROR的紅館演唱會在7月28日發生嚴重意外,舞台中央一塊懸空的大螢幕突然掉落,造成兩名舞蹈員受傷,其中一名舞蹈員李啟言(阿Mo)情況危殆,目前仍在深切治療部留醫。

相關片段在網絡上瘋傳。現場觀眾有人情緒激動、相擁而泣,亦有歌迷在場外崩潰落淚,有觀眾表示因大型屏幕的鋼索與升降機的原理相近,目擊事故後不敢搭電梯,亦下意識逃避朋友轉發的事故影片,更徹夜無眠,擔心自己患上創傷後遺症。

香港演藝人協會會長古天樂凌晨在社交平台發文,呼籲大家為傷者祈福,「停止發放或轉發令大家不安的片段」。紅十字會臨床心理學家暨心理支援服務主管張依勵呼籲市民切勿再轉發影片,以免進一步造成社會廣泛創傷,為其他人帶來二次傷害;教育局局長蔡若蓮也懇請市民不要再轉發有關片段,尊重受傷者,也保護好自己、守望身邊的人,避免受重複的影像影響。

但對於應否停止轉發片段惹來市民熱議,曾主持綜藝節目的粵語專家兼藝人歐陽偉豪(Ben Sir)指有關做法是「淡化」意外的行為,強調為尊重傷者須嚴肅跟進,不應「刪片」。他又以一些意外發生時公關的包裝手法為例,如將「追究責任,革職查辦」說成「嚴肅處理同跟進」,不聚焦於當刻意外,反而「帶風向帶到將來防止意外發生的境界」,質疑有人「為了尊重傷者」而合理化某種立場。

網民反應兩極

網民對Ben Sir言論的反應兩極。有人認同停止轉發片段會令人減少知悉及關注事件,令人有錯覺以為少人關注可當作沒事發生,「恐怖事件不重播,世人就不會反省, 事件只會不斷重複犯錯,下一次下一次只會更加多意外發生。如果只顧關心別人的心靈, 報喜不報憂 世界只會倒退。」

有網民指叫人不要轉發,做法等於大陸「封鎖消息」、「維穩」;有人指真相需要傳播,越多人知道越有noise能迫使做錯事的人面對,避免將來更多受害者, 有網民批評有人利用「會引起創傷後遺症」作迴避評論事件的手段。有人指網民有權選擇觀看片段與否,在網絡複雜的年代,應懂得自行過濾資訊。

不過亦有網民批評Ben Sir借事故「抽水」(借此事嘲諷一些人的處事手法),指廣傳片段會令好多與此事無關的人看完或會情緒不安,無助事情發酵之餘還要人幫手安撫,應顧及其他人情緒。有MIRROR粉絲看到意外片段後出現頭暈、頭痛、作嘔,當看別人傳來有關影片亦重複此狀況。

心理學家和醫生怎樣說?

有人指是次事故屬於集體性嘅創傷經歷,不斷洗版或會引起更多不安同各種創傷情緒反應。註冊臨床心理學家張傳義表示,目睹意外的觀眾及傳閱片段的市民可能會有心理上的震撼,精神會出現應急壓力症,例如失眠、不安焦慮的情緒,甚至避開類似的環境及事物等。

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棨諾,對於一些熱情投入其中的觀眾,絕對有機會出現心理創傷,目擊對生命有威脅的意外,可能導致產生創傷後壓力症。有心理輔導團體綜合多種心理分析研究推斷,在是次演唱會事故後,約有33%得悉事件人士或會患上創傷後遺症。

據醫管局資料,創傷後遺症患者除了感到悲傷困擾、情緒低落、焦慮、產生罪惡及憤怒感外,還會出現回閃及夢魘、逃避所有能令自己回想起創傷事件的人和物,處理悲傷的情緒時會變得麻木及像失去了感覺一樣,並會逐漸疏遠他人或減少與人溝通、還會時刻處於戒備狀態,導致容易惱怒及過度焦慮。

廣傳訊息的作用

網上經常會流傳一些令人不安的片段,當中可能涉及暴力、色情、災難等情節。2019年9月,一段新疆集中營的片段在網上流傳,據畫面顯示,多達400名羈留人士被逼剃光頭,成排坐在地上,黑布蒙眼,雙手環後扣上鐵銬,等候被嚴密押送上接駁巴士。片段雖然令人不安,但卻引起各界關注新疆的人權問題。

今年6月,中國唐山一家燒烤店傳出男性集體暴打女性的暴力事件,完整影片在社交媒體曝光。官方一度封鎖言論,刪除影片,甚至有指雙方已經和解,試圖壓制打人事件輿論熱度,但無阻片段繼續廣傳,引發群情激憤。網民呼籲當局嚴懲暴力打人者,有人希望利用輿論壓力促使當局重視,亦引起大眾反思當地男女不平等、黑社會橫行等社會問題。

遇上恐怖不安短片 社交媒體這樣做

以往在社交媒體,當用家看到令人不安的相片,如裸露、暴力等都是避無可避,只能快速略過帖文。但近年各社交媒體均加入可隱藏敏感資訊的功能。如Facebook於2015年開始試行影片警告系統,部份可能潛在問題的片段會加入黑畫面和警告字眼,表示片段可能會令用戶感到冒犯、衝擊或不安,在用戶同時後才會播放。

Instagram 則在2017年開始,當相片或影片被檢舉涉敏感內容後,團隊在審查後就會在帖文上加上警告,用戶需在警告畫面上按一下才可看到原來的內容。

你認為停止轉發意外片段是否淡化事件還是尊重傷者?

文:端傳媒實習記者陳洛蕎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