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讀者評論精選」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條精彩讀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會因應長度及語意清晰作節錄或編輯。
1.raeye2,回應《西安封城:防疫中被誇大的人,和防疫中被無視的人》
西安這一輪疫情中暴露出來的很多問題都可以說是我國地方政府「擅長管人而不擅長管事」的體現,這點已經有很多論者提出來了。我國卡里斯馬型的權威來源與向上負責的科層官僚制的博弈最終導致的就是人事權大於行政權的現狀。這一現狀又使得政府在面臨行政危機時不得不依靠運動式治理衝破官僚制度——前車之鑑如郭伯雄08年的時候乾的那些破事……
話又說回來,制度方面的問題很多周雪光在「中國國家治理的制度邏輯」裏面都有分析。由於這本算是最廣為流傳的關於我國國家治理的專著了,相信還輪不到我在這裏多嘴。
不過我還是好可憐那個孕婦、那個喪父的女兒、那三個「鐵人三項」逃離自費隔離的群眾,以及無數在這個冬天無依無靠的一般市民。江山代有人才出,各苦百姓數十年,但就像托佬說的那樣,「目的為手段賦予了正義,但總得有什麼為目的賦予正義」。
2. tmwc_ks,回應《「難道小眼睛不配做中國人嗎?」——辱華的內卷、生意與政治心理學》
「似乎沒有意識到,自己也非完人」,就算意識到,又何必在網上暴露?要麼裝強恃悍,要麼不再多囉嗦,更強的是,先示弱一下,「但是那……」將焦點扭回去,自己完美否成功沒人理,被罵的還在被罵。另一樣是,先發制人,而罵得人者,就似先佔優,罵人者自覺如何也不是重點了。
那麼會有水落的一天嗎?我有點懷疑。或許有些個人太累,或另有場地,終歸淡出此時時有新高潮之地,但大勢或是更多人流連無返,然後又有新一代替上,眾怒而來的亢奮在集體疲勞出現前,仍會生生不息。而這集體疲勞,又不知會否有,何時會有。
3. Detective,回應圓桌話題《感染率極高的Omicron變種病毒,卻可能是COVID-19疫情終結者?》
好文!專業性很強,很好的普及了奧密克戎的相關傳播感染原理。我覺得對於新冠的討論最重要的還是在醫學原理上的分析,包括傳播能力和路徑、對身體健康的實際影響等方面。但是現在公眾討論反而大量將抗疫政治化,特別是在大陸,彷彿新冠病毒的意義只在於將其「清零」的數字以及宣誓政治制度優越性的象徵。然而最重要的難道不應該是從病毒對公眾的實際影響出發,探索一種社會成本最小化的抗疫方式嗎?忽視背後的醫學機理,忽視抗疫政策給民眾生活帶來的代價,只探討是否清零的政治目標,就會演變為近期西安抗疫過程中的種種亂象。
4. 夜雪深狐、zxm1030,回應《疫情進入第三年,中國發生了哪四大變化?》
夜雪深狐:今早看到西安孕婦無法入院的事,下面一堆罵醫院的,說人是活的,規矩是死的,或者說如果我是那邊的病人一定接受這個孕婦入院哪怕被傳染也沒關係之類的。。。但我在想,如果醫院靈活變通,讓孕婦入院,結果真的有新冠,傳染開了。難道真的會像評論所說的理解和包容嗎?更可能的不應該是罵慘醫院不守規矩,救了一個孩子卻害死一堆人?武漢疫情爆發那年看村裏掛出標語:不肖子孫,喪盡天良,攜病回家,禍害爹孃。。。之類的話。以致現在很難相信。反正沒發生問題還好,有問題就要被責怪了,我反倒覺得醫院是真的為難。。。
zxm1030:@夜雪深狐:因為當初武漢沒藥沒疫苗,病毒又生猛,中世紀那套才適用,好在當時也沒測核酸這門生意,該搶救就會搶救,而現在只要打過疫苗的人得個新冠就和普通流感一樣,英國70+的接種率,死亡率就已經降到0.2%左右了。
西安的接種率怕是隻高不低,這種醫院群聚風險導致的公共衞生損害應該都可以量化了,我不相信現在這種風險可以高過一條人命,這個時候再用測核酸這種領導的死命令壓過醫生治病救人的專業判斷,既蠢又充滿政治的惡臭。
夜雪深狐:本人並非為醫院洗地什麼的,只是覺得從醫院的角度也許就是這麼考量。有朋友說接種了疫苗後,得新冠就和普通流感一般。但在中國好像並非這樣的態度。而且很多時候談什麼人道主義,都是事後的空話,就我認為的,如果孕婦入院真的有新冠,網上的口風可能就真的不一樣。醫院要本着救死扶傷的精神?我覺得多數人是沒那麼高的覺悟。放孕婦進去了,也許會被查處,不放行,迫於網上輿論,也要被查處,我覺得醫院更多就是這種擔心,空洞的集體主義在中國更會被強調,想起前段時間自己一同事得了肺結核,據了解肺結核傳染性沒那麼強,而且那同事平常也不再出現,只偶爾週末時單位基本沒人時,偶爾出現一下,還是惹來周圍許多人的抱怨。
zxm1030:@夜雪深狐:防疫和救人可以不用衝突,醫院有責任或是基於醫德做好預案比如安排負壓隔離病房之類,本身這輪疫情對醫療資源的壓力並不大。
如果醫院碰到防疫和救人必須衝突的情況那肯定會選擇防疫優先啊,上面一刀切的壓力有多大下面就可以有多冷血,事實證明輿情即使形成,醫院照樣可以拒收或拖延孕婦及其他需要急救的病人,對醫院來講這沒什麼好糾結的。
5.迷茫的人、madlex,回應《一夜民主牆:中國高校學生的花式抗議》
迷茫的人:加速主義沒有什麼意義。壓迫的高潮是沒有反抗的,納粹統治時期只有少數人站出來反對希特勒,實際上政府不是被德國人推翻的。日本軍國主義時期,大量知識分子轉向,開始讚揚極權主義。文革時期只有很少人站出來,大多數反對者早就鋃鐺入獄,少數敢於反抗的人付出巨大代價。六四時期之所以有人站出來,那是因為相對寬鬆的環境。一旦軍隊進入學校,大批抓捕之前示威遊行的學生,這種呼籲馬上就被壓制下去了。在談加速主義的時候應該自己想想,假如把你丟到納粹或文革時期,你能做什麼阻止這樣的事情。
madlex:加速主義並非要改變什麼,而是加速整個演變的過程。而極權按照規律步入末路之時,此一必然結局,並非一定與這些人的反抗有關連。所以加速主義不在乎反抗與否,而是用各種手段提早結局到來的時間。
迷茫的人:你這種想法是歷史定論主義,認為歷史是有進步規律的,只要極權到了一定階段就會自取滅亡。極權主義跟滅亡沒有必然關係,這點只要看看朝鮮就知道了。中東有不少獨裁者也過得好好的。
6. 露辛申夷,回應《一夜民主牆:中國高校學生的花式抗議》
香港學生覺得很有共鳴…大學整頓學生會、民生牆、八九雕塑,還有各種各樣校政問題,文中提到的課程分數計算、食堂、性騷擾等等,已經持續過很多年,但總不能激起討論和行動。現在即使處於低潮,網上管制暫時還沒有開始,線下也還有很多游擊的空間,但大家都很恐懼,覺得不會帶來改變,直接放棄很多陣地。貼標語或行動的人總是那幾個,也不會引起同學接力,或者創意抗爭,很佩服內地同學在高壓環境下還願意發聲,共勉之。
7. dianarthemis,回應《一夜民主牆:中國高校學生的花式抗議》
這篇文章是很久以來少數一篇關於大陸讓我覺得不那麼壓抑的文章了。
我想到自己在北外的時候,參加了成年以後唯一一次區人大選舉。記憶很模糊了,只隱約記得尤為德高望重連任數屆的奶奶表示要引退,勸同學不要選她,一位職業正在上升期的學校領導,一位沒有官方加持的自由參選人,幾名因為為這位自由參選的老師說話而被輔導員約談的同學,還有選舉當天的警車.....很混亂也很魔幻。
社團歸團委管的苦頭我們也吃過。一個小小的非專業的室內樂團,被團委舞蹈出身的老師要求一年內建成專業交響樂團。在沒有任何理論基礎和技術支持的情況下,我們搞了很多次中西樂合奏,回想起來挺尬的...
當年和我一起憤憤不平的小夥伴,有些如今也成了定期轉發中央政策的職場人。但很高興看到一代代新同學還保持了發現問題、發表意見的衝動。
畢竟,憤怒是人的基本情感,有適當的表達渠道,才能得到健康的疏解。
8. EricChan,回應《大台?小台?網台?香港觀眾看哪一台?》
文中提到台灣的YouTuber收入和格局都大於香港本地的YouTuber,就是因為受眾數量更多,能專注於某一類的細分市場也能獲得足夠的收入以支持自己的持續運營。相比之下,大台有一點少有人提及的,就是tvb在大灣區/粵語區的廣告收入問題。由於政治制度,廣播制度等的原因,tvb難以拓展自己在大灣區的廣告市場,因為這些節目在大灣區落地時播出的廣告都會被廣東各地的廣電系統以自家的廣告代替。這種對於依賴傳統廣告模式的大台來說是頗為致命的。這令在粵語區仍有不少慣性收視的大台在過去的十幾年無法將這股粵語區的收視和觀眾群充份轉化爲廣告收入支持製作,也令大台無法拓展觀眾群體的數量以進行精細化的營運。這導致了過去十幾年粵語區的電視台的製作與收入的割裂,大台在2010年前有不少好的製作,但這些製作帶來的收視與收入侷限於香港而未能充分利用粵語文化在全球的影響力。而粵語觀眾分散於全球,導致廣告商無法利用大台原有的廣告系統接觸到他們想要的客戶。大台如果還是固守於傳統的收入來源模式,不對自家的收入模式進行配合提升節目製作質素的改革(而非現在想靠直播帶貨的模式等嘗試)。好難打得過Netfilex Youtube等平台。
9.WT28,回應圓桌話題《長榮海運給員工發放高額年終獎金,平均金額達「40個月」薪金,你如何看?》
一個工作的薪資結構有太高比例的來源是年終獎金,會造成許多問題。
如果當年公司營收不良,會直接影響一半以上的薪水,導致薪水直接與公司營運收入掛勾,但航海員不是業務員,他們的勞務報酬不應受景氣影響。
其次如果在工作過程中遇到糾紛或不滿,往往也必須忍耐一直做到年後才請辭,甚至有公司直接綁死,讓員工分次領,等於以年終獎金綁定員工去留,例如台積電就是如此。
應該是公司高層作為營運決策者比較適用這樣的薪資結構,員工則應該直接大幅調高月薪,反映航海員工作的高風險與辛勞。
10. Hsiachin,回應圓桌話題《清除訊息、關閉直播和賬户,大陸打擊網絡「炫富」能有效遏止奢糜之風嗎?》
無論是「小紅書」上精緻的照片,還說「TikTok 」上面浮誇的影片,既然有不少人觀賞這一類別的產品,也就說明總有一批人們對於這類「炫富」內容有興趣,但這些「炫富」究竟換來了什麼,滿足感?讓觀眾對帳單上的數字乍舌?多幾個粉絲?但那真的是富人們真正的日常生活麼?還說迎合觀眾的刻板印象製造出來的結果呢?
內容的產生,是市場選擇的結果。我們管不住一些人獵奇的目光,卻將槍膛對準舞台上的人。
「上海名媛拼團」事件也並不遙遠,我們如同一條魚一般,忘記了還有那些「處心積慮賣弄人設」的「富人」。
讀者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