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什麼階級就要接受什麼命運:《小捨得》真的批判了中國教育現狀嗎?

這部電視劇本想以教育問題揭開中國階級固化,反卻表明了現實中只有權力上位者才有更多選擇,下位者的 「僭越」要付出更多代價。
《小捨得》劇照。
大陸 影視 教育 風物

《小捨得》是近期的一部熱門劇集,改編自作家魯引弓的「中國教育四重奏」中的一部。也是「小字頭」系列的第三部電視劇。與前幾年流行的劇集《小別離》、《小歡喜》分別以青少年的留學和高考焦慮為切入點不同,這次的《小捨得》以「小升初」為話題,涉及的孩子年齡更小,因此也更加凸顯了焦慮。

伴隨着流行詞語「內卷」、「雞娃」的出現,整個社會瀰漫的競爭壓力已經從成人社會提前轉移到了孩子身上,「贏在起跑線」不再是一個比喻,而成為一個現實。在全面實現九年義務教育的表徵之下,越來越大的階級和財富差距,令不少家長將教育視為實現階級躍升的必要途徑。因此,擇校、輔導班、學區房都成為了競爭路上的關鍵詞。

顯然,就目前的社會結構來說,裹挾在巨大競爭中最為焦慮的就是收穫高等教育的中產階級,他們的財富往往通過個人奮鬥得來,因此也更加害怕下一代因為「不夠努力」而造成的階級下沉。三部電視劇的成功也在於此,主創通過虛構的「雞娃」故事刺激現實裏的父母,從而獲得極高的話題熱度。不論是否認同電視劇裏的價值觀,都不可避免地被其中涉及的現實刺激到痛點。

中國四十年來的改革開放創造了巨大的財富奇蹟,也深度改寫了中國的家庭結構和人倫價值。在提倡某種進步歷史觀的時代潮流裏,「優生優育」成為了中國城市家庭的共識,加上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家支持的退場,個人的壓力越來越大,「雞娃」概念應運而生。

所謂「雞娃」就是給孩子打雞血,都市中的父母變身「虎媽虎爸」,不斷地通過各種刺激手段讓孩子去競爭。可以想像,如此一番操作下來,不論是成年人還是孩子都會到達承受的極限,各種家庭和社會問題也會層出不窮。

這部電視劇塑造的女性形象是完全失敗的,是一群完全失去主體性的符號性人物。她們所有的行動都以男性為中心,只能通過孩子的成績去證明自己的價值。

《小捨得》劇照。
《小捨得》劇照。

焦慮的母親與淡定的父親

《小捨得》啟動了國內比較當紅的女演員小宋佳和蔣欣演繹一對異姓姐妹,因此在宣傳上也特別突出這部電視劇講述的是兩個母親之間的故事。與很多國產電視劇一樣,《小捨得》對家庭的想像並沒有跳脱出中國傳統的父權制家庭,因此才會出現「焦慮的母親」和「淡定的父親」這樣一組非常具有典型性的當代中國中產夫妻形象。

電視劇中的南儷和田雨嵐是一對不和的姐妹,但是她們卻共享同一種命運。作為職業女性,她們不僅要承受工作的壓力,還要負擔家庭絕大多數的家務。在育兒問題上,中國母親總是需要付出比父親更多的職責,不僅要照顧孩子的日常飲食起居,還是他們教育的主要負責人和決策人。另外一邊,由於男性的經濟地位依然是社會上的主導,大部分中國家庭沒有跳出「男主外,女主內」的結構方式,《小捨得》這部電視劇中的兩代人也是如此。

有趣的是,儘管「雞娃」是一個社會問題,但造成的不當後果卻基本上由電視劇裏的母親承擔。不論是南儷家庭還是田雨嵐家庭,不論她們為孩子付出了多少,看不看重成績,一旦出了問題都要遭到更多的指責。反觀電視裏的父親,不論是在外努力掙錢,或者休假輔導孩子作業,都是世俗意義上的「好爸爸」。

面對瘋狂的女性,不同立場的男性反而可以結成同盟,兩個女婿背着妻子成了好朋友,他們和岳父的「平衡術」一起反襯出女性世界的不安與焦慮。這翁婿三人乍看都是當代社會裏的好男人,他們供養家庭,尊重妻子,關心孩子,富有責任感,但卻依然是家庭裏的「隱身者」。 當家庭危機真的出現,他們會因為妻子不做家務出軌,孩子學習下降發火,父母催生壓力逃避。《小捨得》裏的男人不承擔具體事務,而是父權的象徵,存在的最大價值是維護秩序。

一般來說,家庭劇的主要受眾是女性,《小捨得》也不例外,但相較於其中普遍正面的男性形象,女性角色卻基本上陷入焦慮和瘋狂之中,如果沒有身邊男性的支持,就會狀況百出。甚至,我認為這是一部極度「厭女」的作品,不但沒有讓女性獲得彼此的共情和支持,反而通過女性之間過度的競爭來營造戲劇衝突。

《小捨得》劇照。
《小捨得》劇照。

相較於其中普遍正面的男性形象,女性角色卻基本上陷入焦慮和瘋狂之中。甚至,我認為這是一部極度「厭女」的作品,不但沒有讓女性獲得彼此的共情和支持,反而通過女性之間過度的競爭來營造戲劇衝突。

顯然,這部電視劇塑造的女性形象是完全失敗的,是一群完全失去主體性的符號性人物。她們所有的行動都以男性為中心,只能通過孩子的成績去證明自己的價值。某種程度上來看,《小捨得》的創作邏輯與一般的宮鬥劇沒有區別,這部劇最大的看點就是南儷母女與田雨嵐母女之間的鬥法,為了一點蠅頭小利和面子工程,四個女人展開了互不相讓的競爭,卻完全忽略了這個家庭的矛盾根源是男性沒有解決好自己的婚姻和財產分配問題。

教育觀差異背後的階級因素

《小捨得》裏安排了三個家庭的對比:南儷更重視孩子的素質教育,認為孩子成長「順其自然」就好;田雨嵐則相信「愛拼才會贏」,鼓勵孩子成為「學霸」;以及家政工米桃媽媽,她的女兒是個學習「天才」,但是由於家境無法提供孩子更好的教育資源⋯⋯

乍看上去,這三個家庭反映的是三種教育觀念,代表了三種不同的人生取向,但看完全劇之後,我們卻不難發現,電視劇可以營造的造成三種價值觀差異的原因卻是她們所處的階級差異。

南儷的父母都是知識分子,父親曾是大學領導,家境優渥,丈夫不僅工作體面,還體貼入微,這些都是南儷有底氣生育二胎,並且推崇素質教育的根本原因。田雨嵐的母親是「小三」,出生低人一等,丈夫雖然是富二代,卻被婆家看不起,因此她才想通過孩子的學習為自己爭口氣;米桃媽對孩子沒有什麼規劃,是因為作為外來務工人員,在城市落腳已經很難,根本沒有能力對孩子的教育進行過多投資。

《小捨得》劇照。
《小捨得》劇照。

眾所周知,中國實行的是九年義務教育制度,這意味着每一個公民都有免費接受小學和初中教育的權力。但是事實上,教育資源的分配從來就是不公平的,發達地區好於欠發達地區,城市好於農村,不同學區也有巨大差異。因此,有能力的家庭為了孩子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必然會以各種方式流動到教育資源比較好的地方,而家庭經濟較差的家庭則會慢慢被排除出去,如果沒有政府的宏觀調控,必然會出現學區房越賣越貴,「寒門難出貴子」的現象。

另外,在當下的中國,學校教育早就不能滿足孩子競爭的需求,大量的教育資源不僅集中在發達地區的核心學區,更被資本收編,導致層出不窮的輔導班的出現。甚至,因為資本和權力的媾和,原本屬於學校教育範疇的內容也會被讓渡到輔導班的教學中,所以才會出現電視劇中南儷的孩子夏歡歡因為沒有上輔導班而成績下滑這樣的事情。

孩子的學習能力本就千差萬別,中國教育的殘酷而單一的篩選機制本就扼殺了很多人的童年。而在教育越發不公平的當下,家長也不得不被動捲入這項曠日持久的競爭中。我們看到《小捨得》為了競爭一個上輔導班的名額,每個家庭都必須動員自己所有的社會資源,缺乏社會資源的孩子就可能會淘汰。

經濟學著作《愛、金錢與孩子》(Love, Money, and Parenting:How Economics Explains the Way We Raise Our Kids)就曾指出,育兒的差距會成為一種「陷阱」。越是富裕的家庭,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高,也會越重視下一代的教育。他們有足夠的金錢、資源和見識為自己孩子的發展助力。相反,藍領階層的父母則無暇顧及孩子的發展,因此他們也就無法實現階級跨越,如此循環往復,社會階級的固化現象會越來越嚴重,這就是所謂「育兒陷阱」。

「慕強」背後的「叢林法則」

電視劇不但沒有批判這種落後的「出生論」,反而在處處迎合富人,渲染「貧窮即原罪」。甚至近乎直接地以劇情走向表明,在中國只有權力的上位者才有更多選擇,下位者的 「僭越」則要付出更多代價。

觀察電視劇裏三個家庭和不同的人物,主創「慕強」的創作傾向讓人不適,可以說,在這部電視劇的邏輯裏,出身階層越好的角色就更容易收穫幸福生活。姥爺作為家庭的權力核心,為了自己的慾念出軌傷害了南儷的母親,再婚後也沒真的愛過後來的妻子和繼女,反而處處利用自己的金錢和權力優勢壓榨她們為自己服務。他所有行為都從自己的需求出發,不考慮其他人的感受。為了外孫的所謂未來,他甚至通過和官員的私人關係獲得了輔導班的入學名額,全然不顧擠佔了別人的機會。

反而真正具有學習能力的米桃,為了能夠生存下去,一邊被父母要求委曲求全在有錢人家蹭課,一邊直接被金錢誘惑放棄入學名額,經受了極大的侮辱。或許是考慮審查因素,電視劇裏的米桃在短暫的心理不適後恢復了積極的心態,開始憧憬更好的未來。但是原著小說裏的米桃,則因為各方面的壓力得了抑鬱症,被送回老家休養。

按理說,《小捨得》應該對姥爺一家帶有一定的批判態度,但是假以「親情」和「愛」的名義,有錢的上位者所做的一切都被輕易的原諒。劇集的最後,姥爺的女兒和妻子都諒解了他的行為,認可了他的付出,全然不見這部電視劇主創的反思能力。

南儷是整部電視劇的核心女主,也是人格最為健全的角色,電視劇的創作者賦予了她全劇最完美的人格。在家庭裏,她是好母親、好妻子和好女兒;在職場,她恪盡職守,是標準的女強人。就連女兒夏歡歡成績不好,霸凌同學,也依然是電視劇裏最有魅力的孩子之一,在結局收穫了友誼和不錯的升學機會。

相比較而言,田雨嵐因為家庭出生的原因總是低人一等,不論社會競爭還是家庭生活裏,她的個人成長必須要時時刻刻和自己性格的缺陷作鬥爭。因此,田雨嵐對孩子過分壓榨,導致「學霸」兒子出現了幻覺,學習一落千丈,婚姻也亮起了紅燈。

《小捨得》劇照。
《小捨得》劇照。

同是南家的女兒,電視劇處處強調南儷和田雨嵐命運的不同是因為她們母親的品性,這種前現代的價值觀幾乎貫穿了整部電視劇敘事主線。這種價值觀與整部電視劇討論的教育問題的本質是同構的,電視劇不但沒有批判這種落後的「出生論」,反而在處處迎合富人,渲染「貧窮即原罪」。甚至近乎直接地以劇情走向表明,在中國只有權力的上位者才有更多選擇,下位者的 「僭越」則要付出更多代價。

說到底,《小捨得》作為一部具有批判現實意義的電視劇最終卻成為了維護現實法則的安慰劑,其背後的原因也是中國社會權力運作的原因。電視劇的主創自己就內化了這套權力邏輯,加上審查等因素的制約,我們最終看的只有狗血的故事,而不是對制度的反思。

這部電視劇以教育問題揭開中國的階級固化,本來是一個極具問題意識的文本,但它卻最終把落點放在了對「叢林法則」的肯定。整個劇本彷彿都在說一件事,你是什麼階級就要接受什麼命運,一味地「雞娃」也無法改變自身的階級屬性。

但有趣的是,恰恰如此,一些網友在看完電視劇後指出,看完這部電視劇,不但沒有力氣批判現實,反抗現實,反而更加焦慮,越看越想要「雞娃」。畢竟,對於這部劇主要表現的城市中人群來說,在這個越發逼仄的時代裏,除了無謂地掙扎和努力,也沒有更好的辦法擺脱時時刻刻都在浮現的「下墜」帶來的恐懼感。

讀者評論 7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我想起以前有人說美國小說《飄》政治不正確而且沒有通俗易解的道理,居然還成爲了文學著作。又好像說《新世紀福音戰士》動畫完全沒人看得懂,居然還能成爲「神作」。它們的好並不在於自身,而是在於讀者的思考,繼而提出疑問並造成討論。看完文章,《小捨得》給作者帶來這麼多質疑,並且促使進一步思考與我們讀者分享,它已經是不錯了。
    至於有的人看了《飄》覺得奴隸制度對喜歡奴役的人比較人道,而工廠是不人道的,所以得出奴隸制比工業化更好的結論。這是看個人修養和教育培養,是看社會氛圍和流行話題,而不是單單一項作品所能夠創造的。

  2. 劇名好無創意,紅左一套《小xx》(不是講緊小時代),就有無數其他劇改名都用「小」的系列。(不是粗口)

  3. 我看完了整部剧,我认为此文观点失之偏颇,解读时带入了强烈的偏见,无视此剧充满警醒的积极意义,是非常糟糕的评论。文章第一认为,此剧描绘的是“男主外、女主内”,母亲焦虑、父亲淡定,这完全不符合南俪与田雨岚的家庭状况。南俪挣钱比丈夫多,丈夫负责接小孩回家、辅导孩子、照顾丈母娘,是真正意义的“男主内、女主外”;田雨岚丈夫啃老,导致有钱的婆家一再参与小家庭,母亲确实焦虑,父亲却并不是淡定,而是失职。敢问作者真看不出来两对夫妻经营家庭的区别?文章第二认为,此剧处处迎合富人、上位者才有更多选择,更加是漏洞百出、荒谬至极。恰恰相反,无论打工者(米桃家庭)、既得利益的中产阶级者(南俪、田雨岚家庭),都无法逃脱教育内卷带来的焦虑、家庭关系的矛盾,恰恰说明了人们对好成绩、好大学改变阶级的深刻认识和执念。另外,此剧中对教育的探讨、对制度的批判、对社会现状的批判,作者竟毫无洞察,只会重复陈词滥调,真是糟糕至极。端媒体的选文门槛需要提高啊!

  4. 雖然未看過此劇,但從文章中所感,劇中為人父母者並未回答一個問題,你希望自己小朋友成為何種人。並非是小朋友要做醫生或是教師,或者如何階級不跌落,或是如同fight club所講,所開車子品牌或是住哪裡。而是希望他有何種價值觀,道德水准如何,有何ability而非skill等等。解決了以上問題,再視乎小朋友有何器量,給予其條件任其發展即可。有時家長捨不得放棄,無非是肉痛已花費的時間金錢,與如何讓小朋友變得更好無關,這就是家長器量的問題了。
    當然,我可以理解文中家長的焦慮。行本地路線的小朋友,若想讀名校以後有打工皇帝的機會,亦要未有餐檯高就開始準備各種比賽。不過如果家有積蓄,為何不出國讀書?這個世界,正正常常的人是餓不死的,父母有積蓄,又要小朋友受苦,非常之不正常。

  5. //整個劇本彷彿都在說一件事,你是什麼階級就要接受什麼命運,一味地「雞娃」也無法改變自身的階級屬性。//認識的一位闊太媽媽說貴婦圈的確是這樣,覺得雞娃的家長都是死讀書的窮人打工仔。

  6. 看完這篇後,感覺這電視劇要是走單一主角路線,把一個階級的教育事寫深會好得多,不然走台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單元劇也可。
    可是沒有家庭大愛只反映社會現實的片,在中國能不能過審就不確定了。

  7. 谢谢你,让我学习到了怎么理解这个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