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社會近年出現更多反移民的聲音,民眾更在八月底展開大規模遊行。
8月31日,數以萬計的澳洲民眾在全國多地響應「為澳洲遊行」(March for Australia)集會,他們手持國旗、高喊「奪回我們的國家」、「停止第三世界移民」等口號,與反對者發生激烈衝突。
儘管遊行表面訴求是停止大規模移民,但背後更深層的,是社會對於住房短缺、生活成本上升的集體不滿,而這些情緒正逐漸被極右翼勢力所利用與放大。
澳洲全國現大規模反移民遊行活動
遊行的主要訴求為停止大規模移民。現場有發言者主張「暫停移民五年」。
據警方估計,參加悉尼集會者約有15000人,墨爾本為5000人,布里斯班為6000人,阿德萊德為15000人。此外,堪培拉、珀斯、湯斯維爾等地亦有上千民眾參與。
出席此次遊行的右翼政界人物包括一國黨領袖寶琳·韓森(Pauline Hanson)和卡特澳洲黨黨魁鮑勃·卡特(Bob Katter)。前者對集會表達讚揚,認為參與者是關心「大規模移民、房價和生活成本的普通人」;後者則在集會前呼籲民眾參與遊行,並對「遊行隊伍中的主流黨派人士扔雞蛋」,因其「出賣國家」。
此外,澳洲新納粹組織國家社會主義網絡(National Socialist Network,簡稱NSN)也積極參與了此次遊行,其領導人湯姆斯·斯維爾(Thomas Sewell)在維多利亞州議會大廈前發表了特別針對華裔與印度裔的演講,宣揚白人至上主義。
澳洲政府對反移民遊行表示譴責。總理安東尼·阿爾巴尼斯(Anthony Albanese)聲稱「一部分參與者是善意的」,但此次事件「被暴力的新納粹勢力劫持」。多元文化事務部長安妮·阿利(Anne Aly)則批評遊行的本質是種族主義。

遊行的源頭來自匿名的Tik Tok影片。8月3日,數萬人參加了支持巴勒斯坦的遊行。根據《衛報》報導,此事激怒了澳洲的民族主義者。一個名為@aussibireyt 的TikTok帳號隨後發布兩則影片,呼籲澳洲人「奪回這個國家」。影片在網絡上快速傳播,獲得響應。
五日後,「為澳洲遊行」網站建成。遊行資訊出現在網站傳單與社媒帳號上。網站上的三個遊行目標為:禁止外國旗幟;結束大規模移民;立即再移民。
「再移民」(重置移民,Remigration) 是一個極右翼政治概念,支持者主張將非白人的移民及後代驅逐回原籍國。在2024年大選中,不少歐洲極右翼政黨採納這一策略,其中包括德國選擇黨(AFD)與奧地利右翼自由黨(FPO)。美國總統特朗普也曾公開支持「再移民」政策,有報導稱美國政府正在計劃組建「再移民」辦公室。
8月11日,「再移民」字樣從「為澳洲遊行」網站上消失。媒體推測,或許是因爲該詞不為大多數澳洲人接受。遊行主辦方在Facebook帳號上與「白人至上主義」劃清界線。然而,在一段音頻中,暱稱為貝克·自由(Bec Freedom)的悉尼反移民組織者稱,她所說的「保護澳洲文化遺產」就是「保護白人文化遺產」,之所以勸說遊行發起者採用前一種說法只是為了讓公眾更易接受。
極右翼反移民網紅雨果·列儂(Hugo Lennon)也參與了這次遊行。他長期鼓吹「再移民」政策,並宣揚種族主義言論。
遊行過程中,墨爾本的反移民隊伍與支持巴勒斯坦的隊伍發生衝撞,並伴有肢體衝突。
遊行結束後,湯姆斯·斯維爾帶領一群黑衣人襲擊了墨爾本的原住民主權營地,造成四人受傷。他還在兩日後維多利亞州州長賈辛塔·艾倫舉行新聞發布會時闖入會場,中斷其講話,並高喊「澳洲萬歲」(Heil Australia!)。這一口號被普遍認為帶有納粹色彩。隨後他被警方逮捕。
現場民眾對新納粹主義者的出現反應各異。斯維爾的演講為他在墨爾本贏得諸多掌聲;然而,「白澳洲」成員在悉尼的演講則反響冷淡,引來噓聲。

遊行過程出現諸多謠言與針對性攻擊
除了極端分子的煽動外,媒體與網絡謠言也是推動此次運動的重要因素。
媒體報導稱,儘管部分參與反移民遊行者是種族主義者,但絕大部分人只是被錯誤信息誤導,認為澳洲的移民數量已經飽和。
謠言中流傳最廣的,是2GB 廣播電台的主持人本·福德曼(Ben Fordham)於8月18日在直播時說出的:「澳洲每天接納1544名新移民,相當於五架滿載的波音夢想飛機。」
這句充滿煽動性的言論很快被反移民組織採納,在短短兩周之內被製作成文宣,向公眾廣泛傳播。
福德曼的言論的錯誤之處在於,此數字是過境人數。儘管澳洲統計局很快就發文糾正,但反移民人士並沒有因此罷休,而是指責澳洲統計局被政治化,遭遇政府審查。
而遊行支持者所堅信「澳洲移民數量連年增長」也非事實。《悉尼先驅晨報》指出,所謂的移民數量激增只出現在疫情結束重新開放邊境之後,屬於回彈。而根據統計局數據,2023至2024財年的淨移民人數已經有所下降。
另一則謠言出現在「為澳洲遊行」的傳單上,聲稱在短短五年間移居澳洲的印度人數量,已超過一個世紀來,來自希臘和義大利的移民總和。
事實上,根據人口學名譽教授彼得·麥克唐納(Peter McDonald)的說法,如果以移民人數佔全國人口的比例來衡量,二戰後的希臘和義大利移民規模與近年來的印度移民規模大致相當。

這條流言導致印度裔成為此次反移民遊行的主要針對目標。不少印度裔員工出於恐慌,要求在遊行當日休假。昆士蘭州的印度裔Facebook群組中也有人發文提醒印度族群留在家中。
受到種族主義影響的少數族裔不止印度人。早在遊行發生前,華人就已經飽受困擾。今年澳洲大選期間,自由黨黨魁彼得·達頓宣揚「中國威脅論」,議員簡·休姆則在選後稱一名中國義工為「間諜」。
大選結束後,在澳華人頻繁遭遇青少年攻擊。5月下旬,一對華人夫婦在悉尼遭遇一群青少年襲擊,引發超過3萬人連署請願,要求青少年司法改革,並組織抗議活動。不少華人自發組成巡邏隊,為需要幫助者提供支持。7月與8月則分別有兩名中國遊客和一名中國留學生在塔斯馬尼亞州遇襲。此外,還有多起未經媒體正式報導確認的襲擊事件。
保守派指移民造成住房問題
疫情結束後,澳洲爆發了嚴重的住房危機,房屋空置率低,房價連年上漲。
房地產數據分析公司Cotality的數據顯示,過去的 5 年裡,澳洲的租金上漲了 42.7%,而工資漲幅不到其一半。
而根據《2025 年住房體系報告》,2023 至 2024 財年的住房缺口約為 86000 套。2024 至 2025 財年的缺口預計縮小,但仍差約 47000 套。
儘管澳洲政府已經採取措施緩解住房危機,比如政府計劃在五年內建造120萬套新房,但前景仍不樂觀。
在社會矛盾激烈時,移民就成為了替罪羊。保守派智庫公共事務所曾經在報告中稱,過度移民加劇了澳洲的租房與住房危機。今年澳洲大選期間,聯盟黨曾希望依靠「控制移民人數」的政策取得優勢。

參與此次反移民遊行的大多數示威者認為,大規模移民是住房緊張、生活成本上漲的罪魁禍首,希望能夠通過限制移民緩解社會危機。
不過,大部分經濟學家認為,澳洲的住房危機的根源主要是政策問題,而非移民。資深經濟學家馬特・格魯德諾夫在接受SBS採訪時說,澳洲住房短缺的原因是缺乏經濟適用房。而獨立研究中心的首席經濟學家彼得·圖利普的觀點是,住房用地的規劃限制是危機的主要原因。
格拉坦研究所的報告說明,減少移民或許能在短期內緩解住房壓力,但長期對於經濟的傷害較為嚴重,而且會損傷到技術移民數量。
澳洲許多行業高度依賴技術移民,尤其是餐飲、醫療保健、專業服務、製造業和行政服務等領域。SBS報導指出,根據統計局2020至2021年數據,15%的澳洲移民在醫療保健和社會援助領域工作;而根據2021年人口普查數據,超過40%的護士、老年人和殘疾人的護理人員出生在海外。由於人口老齡化,澳洲對於移民衛生工作者的依賴預計還將上升。
建築業也同樣依賴移民技工,而且面臨嚴重的用工短缺。澳洲建築大師協會的首席執行官表示,由於技術工人的短缺,需要大量的資金才能確保政府住房擴建計劃的完成。
減少移民很顯然並不利於工黨政府的建房計劃。不過,如果住房危機得不到緩解,民眾的反移民情緒很可能會進一步升溫。《獨立澳洲》的分析指出,如果忽略選民們基於住房、基礎設施和工資等方面產生的對於移民問題的擔憂,澳洲的政黨將會重蹈美國大選中民主黨的覆轍,並給意在分裂者留下可乘之機。《衛報》評論亦呼籲,政府應針對選民的需求提出合理的移民計劃。
9月2日,工黨政府宣布下個財年移民配額不變,仍將發放185000 個永久居民簽證。
此次的澳洲反移民遊行得到了不少海外右翼人士的支持,包括英國極右翼活動家湯米·羅賓遜和特斯拉執行長伊隆·馬斯克。馬斯克轉發了羅賓遜稱「當反移民抗議在澳洲爆發時,西方世界的本土居民已經受夠了被迫的人口替代」的貼文。
有學者認為,網上對「為澳洲遊行」的支持凸顯了極右翼運動之間日益增長的跨國聯繫。這些公眾人物的支持將會使澳洲的反移民遊行從孤立的邊緣事件轉為全球反移民運動的一部分。
事實上,ABC 的調查也顯示,澳洲的極右翼組織與海外的新納粹組織之間確實存在關聯。據澳洲情報組織(ASIO)推測,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的暴力極端分子將繼續努力使其運動「主流化」並擴張。
評論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