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7月20日舉行的參議院選舉中,執政自民黨及公明黨罕見未能取得過半席位。外界焦點落在異軍突起的「參政黨」。該黨以「日本人優先」為號召,成功將移民議題推上選戰核心,引發對日本排外化傾向的憂慮。而這一選舉結果,也將日本首相石破茂推向風口浪尖,一度傳來他留任、辭職、留任的矛盾資訊,部分自民黨黨員也將失敗責任推給石破茂。
曾幾何時,當民粹主義在歐美迅速蔓延之際,日本常被視為例外。參政黨的崛起是否意味著民粹主義終於登上日本政治舞台?這現象又與西方的民粹浪潮有何異同?參政黨又會如何左右日本未來走向?

自民黨失兩院多數
日本參議院共248席,今次改選124席,另加1席補選,合共125席(過半),但最終執政聯盟自民黨和公明黨只贏得47個改選議席,未能達成選前總議席過半目標所需的50席;連同原有75席,合共只取得122席,未能過半。加上自2024年日本國會選舉中,自民黨受黑金醜聞打擊已喪失多數議席,參議院的是次選舉結果則意味著自民黨創黨70年來,首度在執政時期同時失去國會和參眾兩院的控制權。
在野黨中得票最多的是2020年成立的國民民主黨,獲得762萬票,是上次的兩倍多,議席增加13席,達到22席。第二名則是2020年成立的參政黨,獲得742萬票,是上次的4倍多,議席大增13席,達到15席。最大在野黨立憲民主黨,雖然得票比上次增加62萬票(約9%),達到739萬票,但得票數退居在野陣營的第三位。至於執政自民黨得票則減少了3成,僅剩下1,280萬票。
參政黨和國民民主黨兩個新興政黨的崛起,都源於日本選民對主流政黨的不滿。據《讀賣新聞》的票站調查,「不支持石破內閣」的受訪者有18%投票給了參政黨,16%投給了國民民主黨,14%投給立憲民主黨。
國民民主黨成立於2020年,黨魁是玉木雄一郎。針對日本生活成本上升,該黨去年在眾議院選舉中以「增加實質工資」(手取りを増やす)作口號,令該黨由7席增至28席,成為關鍵少數。各在野黨亦紛紛效仿該黨在眾院選戰的選舉策略,將重點放在物價上升,多個黨更提出削減消費稅的主張,網絡上「減稅」亦成為重點,令不同意減稅的自民黨更陷於劣勢。

主打「日本人優先」訴求的參政黨,這次風頭明顯蓋過了國民民主黨。參政黨於2020年4月由神谷宗幣等人創立,口號是「既然沒有想投的政黨,那就從零開始創一個」。神谷29歲擔任大阪府吹田市市議會議員,2012年獲自民黨推薦參選眾議員但落選,隨後開設網台,討論歷史、文化及社會議題,逐漸建立知名度。
6月30日,一名參議員轉投參政黨,使其國會議員人數增至5人,正式達成《公職選舉法》所規定的政黨條件。神谷因而獲邀參加各大電視台舉辦的政黨代表辯論會,使參政黨得以突破網絡同溫層,觸及更多主流選民。這也進一步促使其他偏右政黨紛紛提出針對外國人管理的相關政策應對,一時之間令一直不算議題的外國人問題成為選戰焦點。
參政黨比自民黨更右?
參政黨吸引了不少支持者,其政治立場本值得深入探討。我們先來看看參政黨官方網站所列的政綱內容:
首先,在教育方面,該黨主張建立依學生人數分配預算的「學券制度」,並強調要摒棄「自虐史觀」,推動令人以日本為傲的教育。
第二,在食品、健康與環境保護議題上,該黨提倡建立不依賴藥物與疫苗的治療與預防系統,強化國民自身的免疫力;反對因推動大型太陽能與風力發電而造成的環境破壞;聲稱要推進比再生能源更高效、可實現「零排放」的次世代火力發電。
在「守護日本」的政綱部分,參政黨主張「建立防止外國勢力干預日本治理的體制」,反對過度全球主義;反對外國資本收購公用土地、企業與水資源;不如優先促進本國國民的就業與所得提升,而非接納移民。
這份政綱融合了日本保守主義與民粹主義的核心觀點。例如,「摒棄自虐史觀」即指否定日本在二戰中作為加害者的角色,而應培養下一代的民族自豪感,這一點與日本保守派一貫主張一致。參政黨對日本歷史與文化的詮釋傾向極右,其構想中的新日本國憲法也充分反映這種立場,引起不少自由派警剔。
在自民黨內部,近年來保守派與溫和派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劇,諸如夫婦別姓、性少數權益等議題持續引發爭議。再加上現任首相石破茂一向不受保守派青睞,導致部分保守選民流失。參政黨在維護傳統價值與文化方面立場鮮明,正好吸引了這些出走的保守支持者。該黨高舉「日本人優先」的旗幟,也成功推動其他保守派政黨紛紛將外國人政策納入政綱,使之成為保守陣營的重要議題。

民粹主義終於來到日本?
然而,參政黨亦與傳統保守派有所不同。該黨在食品、健康與環境議題上的立場,顯露出對主流醫學與主流環保政策的懷疑。參政黨的政綱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美國總統特朗普。特朗普及其支持者同様反移民,也反對再生能源。特朗普政府的衛生部長小羅拔甘迺迪(Robert F. Kennedy Jr.)則素來對疫苗及醫療體系抱懷疑態度,以「讓美國再次健康」(Make America Healthy Again)為口號整頓美國醫療體系。參政黨的論述與這類觀點有相似之處,也與陰謀論式思維重疊。
參政黨的崛起是否標誌着民粹主義的來臨?
「民粹主義」一詞向來難以明確界定,原因在於被歸類為民粹主義者的政治主張往往南轅北轍。美國政治學者Cas Mudde將民粹主義視為一種簡化的思維框架,其核心是「純潔的人民」對抗「腐敗的精英」。民粹主義政客的危險在於它傾向於簡化問題,自詡為「人民的代表」,進而否定其他立場的正當性。在這種論述下,民粹主義往往以「人民的名義」壓倒一切,將法治精神與對少數的尊重拋諸腦後。
日本一度被視為對民粹主義「具有免疫力」的民主國家。綜合過往分析,民粹主義在日本發展緩慢,其一是因為日本政黨制度的入門門檻較高,令像特朗普這類以局外人身分騎劫主流政黨的情况甚難出現。此外,促成西方民粹主義崛起的條件——如城鄉差距擴大與外來移民壓力——在日本並未構成顯著問題:自民黨長期穩固農民票源,外來移民在日本社會的比重亦相對較低。
在西方,右翼民粹主義的崛起常與去工業化有關,導致藍領階級失去工作與身分認同,而原本代表勞工階層的左翼政黨,則逐漸遠離群眾,轉向氣候暖化等議題。然而,日本的情况與西方不同。自1955年起,自民黨幾乎長期執政,除了1993至1994年、及2009年至12年短暫失去政權外,始終主導政治。左翼政黨如日本共產黨亦長期處於邊緣化地位。雖然日本缺乏強大的左翼勢力,但中間偏右的自民黨長期推動社會福利政策,令日本社會較為平等。
根據厚生勞動省的數據,日本2021年的基尼係數在稅前達到 0.57,為有紀錄以來最高;再分配(如稅收與社會保障)後則為 0.3813。該省指出,隨著人口高齡化,基尼係數逐漸惡化。不過,自2014年調查以來,貧富差距的變化趨於平穩,並未出現明顯上升。
儘管如此,政府與學界仍對世代間貧富差距的擴大表現擔憂。與西方國家相比,日本的貧富差距更常體現在不同世代之間的落差。近年來備受政界與學界關注的「就職冰河期世代」,正是這一現象最具體而鮮明的體現。

就職冰河期世代的不安
「就職冰河期世代」指的是指在1993年至2004年左右後大學畢業投身職場的一群人。他們目前約40多至50多歲,正漸步入高齡,約有1700萬至2000萬人,佔全國六分一人口。
他們投身職場正值日本經濟泡沬爆破,加上隨後亞洲金融危機,令人輸在起跑線,工作待遇跟泡沫世代相比大幅下降。「冰河期世代」的大學應屆畢業生平均就業率為 69.7%,比1985年至2020年的整體平均低10個百分點。其中,1999年至2003年度的就業率更維持在55%多的中段水準。
就算日本近年經濟好轉,整體薪酬亦現增長,他們卻未能受惠。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的熊野英生分析了2019年至2024年不同年齡層的薪酬變幅,發現薪金增長最多的是20至24歲年齡層,增幅達10.8%,但中高齡的增幅卻很少。40至44歲僅增0.1%;45至49歲增2.1%;50至54歲甚至減少3%。熊野指出,在冰河期世代之前,企業大量招募「泡沫世代」,他們的薪酬與福利偏高,企業在經濟差時要削減人事成本,很可能轉嫁到了隨後進入職場的冰河期世代身上,形成長期的不平等待遇。
能夠獲企業正式錄用的冰河期世代尚面對不公,一直只能做散工或兼職的冰河期世代人生更艱難。日本畢業後首份工作十分重要,若畢業後一兩年內無法獲企業僱用,便會影響一生的職涯,之後更難以正式進入職場,只能從事兼職等非正規僱用,收入及福利都遠不及正職。此外冰河世代現正步入高齡,因為晚婚及壽命延長,他們就算已經成家立室,亦正面臨既要照顧父母又要照顧子女的財政壓力。適逢日圓低迷,生活負擔更大。
職涯不穩定的一群則更困難,他們儲蓄不多,年金供款亦較少,退休後能領取的年金自然亦較少。日本傳媒及政府今年都特別討論這群人的處境。據估計,目前有約80萬人仍處於非自願的非正規雇用狀態或長期無業,需要援助。
參政黨的主要支持者正是來自「就職冰河期世代」。《朝日新聞》的票站調查顯示,投票給參政黨的選民中,有60%是男性,最多來自40多歲及50多歲兩個年齡層(各21%)。日本放送協會(NHK)、《讀賣新聞》與日本電視台・NNN聯合進行的票站調查,則發現40多歲選民中參政黨以18.7%的得票率居首,50多歲則以15.3%緊隨自民黨排名第二。這兩個年齡層正好跟「就業冰河期世代」重疊,顯示該世代正是參政黨的核心支持基礎。
不過,除了就業冰河期世代,參政黨在年輕世代的支持率亦較高。據上述票站調查,該黨在18、19歲的組別中以23.2%;20至29歲的組別以24.2%得票率,在各政黨中排名僅次於另一新興政黨國民民主黨,30至39歲組別中亦以23.2%居眾黨之首。在職世代在今次選舉中傾向兩個新興政黨,反映這些仍在工作的選民對執政黨的不滿。
日本人口老化嚴重,社會保障制度可以支撐多久亦成懸念。年輕一代尤其擔心年金制度是否仍可持續。自民黨政府不少政策都被質疑向投票率遠為高的長者傾斜,未有照顧年輕在職世代的需求。而參政黨最未能吸引的選民,正是70歲以上的選民。

把「外國人」看成一個問題
日本長期物價平穩,但日圓跌至30多年新低卻改變這情况。由於日本不少食材及能源都依賴進口,物價漲了不少,連一般平民吃的牛肉飯及拉麵都紛紛漲價,電費及天然氣價格高漲,但工資升幅卻未追上。日銀開始利率正常化,亦對正在償還住宅貸款的家庭構成壓力。去年開始的「令和米騷動」,日本各地鬧米荒,米價一度翻倍,政府遲遲未能抑制米價,更令民眾失信心。
不少分析都認為,這些就職冰河期世代的選民,在當下的經濟環境中感到不安,而參政黨為他們提供了簡單的答案,即把日本的問題歸咎於外國人湧入。這點跟西方的反移民政黨相近。參政黨黨魁神谷宗幣7月3日在記者會上提到他所感到親近的政黨,包括主張排斥移民的德國極右政黨「德國另類選擇黨(AfD)」以及法國極右政黨「國民聯合(RN)」。他在街頭演說中也稱,他與美國總統特朗普等人「有着相同的問題意識」。
跟西方的移民比例相比,日本的外國人數字一直偏低,但日本政府就着勞工短缺問題近年擴大引入外勞,加上日圓近期疲弱,外國旅客大幅增加,日本民眾突然發現不少生活場所都出現外國人,網上不時出現抱怨外國遊客不守秩序的貼文,而關外國資金大舉買進土地及房產、外國駕駛者出交通意外的負面報道也大量被轉貼,進一步鞏固日本遭外國人入侵的假象。
日本傳媒在參議院選戰中進行不少事實核查,針對外國人問題尤其有不少報道。如朝日電視便引述數據說明大眾觀感跟事實的差距,2023年包括所有短期居留者及擁有永久居留身份的外國人數字為3,772,372 人,30 年來增加了一倍多。不過,非法居留者人數今年1月的統計數字為7萬多人,較前年減少4000多人;數據亦顯示,在日本國內的外國人中,涉及刑法犯罪的人數長期呈下降趨勢。這些數據都跟參政黨渲染外國人犯罪問題大相逕庭。
朝日電視台訪問了政治分析員伊藤惇夫便稱,在物價高漲與國民負擔率上升的背景下,對未來及當下生活感到不安的人們,當聽到「問題的根源在於外國人」時,往往會覺得「好像也有道理」。他稱,雖然事實不盡如此,但他們希望有人消除他們對未來的不安、提出具體對策。「外國人問題」的提出便填補了這個空缺。

虛假資訊膨脹,參政黨的未來?
參政黨黨魁神谷宗幣在本次參議院選舉後坦言,沒料到能獲得如此多的支持。該黨在選戰期間多次因不實或誇張言論引起媒體關注,成為事實查核中被點名次數最多的政黨。神谷雖承認發言有時欠缺謹慎,但同時強調,媒體對其言論的批評,反而激發了黨員的鬥志。目前他已將目光投向下一屆眾議院選舉,意圖效法歐洲小黨在聯合內閣中扮演關鍵角色。
不少分析指出,對於人口老化日益嚴重的日本而言,限制外國人政策根本不具可行性。限制外資投資與外籍勞工的措施,不僅與促進經濟成長背道而馳,也難以應對勞動力不足的現實。然而,「日本人優先」這一口號背後的訊息,卻令人擔憂其可能助長對弱勢族群的歧視與社會排斥風氣。
此外,參政黨所主張的減稅與降低社會保險負擔政策,表面上雖然回應了中低收入階層面臨的經濟壓力,實際上卻可能削弱所得再分配機能,反而導致貧富差距進一步惡化,對其支持者並無好處。
日本政壇過去不乏曇花一現的新興政黨,參政黨能否持續壯大仍有待觀察。然而不可忽視的是,參政黨的崛起本身,已清楚反映出日本社會深層的不安,其所引發的政治與社會效應,可能在未來長期籠罩日本政局。
對於參政黨及其支持者針對外國人的不實言論,例如聲稱涉及外國的的罪案增加、日本稅務政策優待外國人、新冠疫情期間因外國企業加劇大流行等,日本主流媒體已進行事實查核與反駁,但成效成疑。該黨的支持者本就對主流媒體與體制高度不信任,資訊獲取主要依賴 YouTube 等社群平台,冰河世代中更有73%表示重視社交媒體。因為參政黨成為不少事實核查的對象,也惹來支持者反感,認為傳媒故意針對參政黨。
據《朝日新聞》跟大阪大學心理學教授三浦麻子的調查,參政黨支持者對傳媒的信任度(5為最信任)只有2分,對政府的信任度只有2.1分、警察及專家的信任亦只有2.9分。即使媒體投入大量查核與澄清,也難以觸及其核心受眾,資訊與價值觀的斷裂恐難以彌合。如何真正回應民眾的焦慮與及挽回民眾對體制的信任,將是日本社會必須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
「犯罪者是外來移民」
「你失業是因為外來移民搶走工作」
「你的不幸是外來移民造成」
「主流媒體俱不可信」
「深層政府操控政商界」
拿著以上口號就以建立一個新政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