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返香港和巴黎廿載後,2016年,我開始在巴黎做「兒童哲學工作坊」的導師。這是哲學博士Chiara Pastorini創辦的Les Petites Lumières (小光芒)機構,日常上課之外,也提供新人培訓,並把培訓老師派去不同地方工作——除了一些機構舉辦的活動,有些法國小學或幼兒園擁有校內哲學老師,而我們這些外判的導師就可以配合他們為學校做出不同形式的工作坊。
轉年5月,我把這個來自「小光芒」的兒童哲學工作坊帶回了香港。香港尚無此類專門針對兒童的哲學活動,而我從巴黎帶來的種子就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裏慢慢萌芽了。2018年3月再回巴黎,恰逢Chiara Pastorini邀請我參加為期兩天的哲學導師培訓班。說起哲學課,多年前我在法國讀美術學院時也修過的,我還是巴黎大大小小書店、劇院、電影院隨處可見的哲學沙龍的常客,儘管如此,這次為了兒童的哲學工作坊卻仍然令我大開眼界 。
眾所週知,法國是很注重哲學教育的國度,原來那裏到處都有針對兒童的哲學工作坊,讓孩子們圍坐一起討論哲學命題。這類哲學工作坊越來越融入幼兒園、小學和中學常規課程,學習過程充滿樂趣,也能加強孩子的表達能力和自信。「小光芒」哲學工作坊大概1至1.5小時,參與的孩子由三四歲至十三四歲不等,經過30-45分鐘的討論,之後是藝術創作。哲學討論加上藝術活動,這也是小光芒成功之處,這方法讓孩子把討論得出的概念進一步形象化。201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成立了「兒童哲學實踐:跨文化對話和社會轉型的基礎」部門 (Chaire UNESCO),「小光芒」成為合作單位之一,其他合作單位遍佈歐洲各機構及大學。
經驗告訴我,法國的孩子集中力很強,只要導師提出一個命題,他們就會專心聆聽,也懂得尊重別人發言。就算不想說話的孩子,也會安安靜靜坐著,聆聽其他孩子的討論,而講話的孩子,可以討論30分鐘也不停。過程中,導師猶如節目主持人,他/她不會批判孩子的想法,只會陪伴,會引導孩子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如果你去一個法國家庭晚宴,你會驚訝於法國的小孩很能投入大人討論,大人讓孩子與他們平等地交談,很尊重孩子,重視他們的觀點,不會不讓孩子在晚宴說話,而孩子的說話和行為一點都不胡鬧。
這次的導師培訓教給我們,不同命題可以加入不同的藝術媒介輔佐,例如舞蹈、電影、藝術療法、戲劇、造型藝術、寫作等等。也可以因應主題在不同的環境上課:有正規的小學、幼兒園,亦有圖書館、咖啡廳、社區文化中心、電影院、歌劇院、大自然等等。甚至,他們曾在凡爾賽宮舉行兒童哲學工作坊,孩子討論的命題是:「如果我是總統?」而其間我印象最深刻的,則是怎樣從故事中找出哲學問題。畢竟,只有先看到問題,才會有答案。
工作坊第一日: 導師只是主持人
3月1號,才下過雪,天很冷。培訓中午開始,不同年紀、膚色、工作崗位的學員16位,大部分住在巴黎。他們當中有些已是專業兒童哲學導師;而一位男士因家有小孩,對此很有興趣,想學習怎樣用來與家中小孩互動。另一位年長的女士,從來沒聽過這種互動的教學哲學方法,也好奇來學習。
第一天工作坊以理論為主,Chiara首先講解導師的角色和態度:導師的態度要開放,角色猶如一位清談節目主持人,而不是「單向教授知識」。導師不會加入孩子的討論,只會適時問孩子問題,放手讓孩子用自己思想及語言發表意見,其中沒有對錯。如果孩子說了一些讓導師覺得「不妥」的想法, 如「可以打人」,導師不要馬上說不好或不准這樣說,反而要問他為什麼要這樣說?引導他說出背後的原因,及對事情不同的解決方法。
另外就是參加哲學討論的小小規矩,導師亦可和小孩一同建立規條,讓小孩共同參與,共同維持。「小光芒」的兒童哲學工作坊提議三條小小黃金規則 (Trois petits régles d'or):1 說話前先舉手。(在巴黎是舉起食指);2尊重及聆聽別人發言,不可取笑他人觀點;3若太多人舉手,給最少發言的小朋友說話。
兒童哲學發展歷史:什麼是哲學問題?什麼不是
最初研究兒童哲學並創立兒童哲學教學方法的,是一位曾在哥倫比亞大學任哲學教授的Matthew Lipman (1923-2010)。他曾為兒童哲學工作坊寫了一些故事,故事由導師與兒童圍讀,問孩子有沒有在故事中發現讓他們奇怪、驚訝、疑問的地方?孩子們提出所有這種「奇點」(Les étonnements),導師把「奇點」一一記錄在板上,再在這些「奇點」中歸納出幾個哲學命題,孩子投票選出一個命題來討論。
這方面法國的先行者有Michel Tozzi,他是南部城市Montpellier,Paul-Valéry大學的哲學教授。他的方法是在工作坊圍圈討論前,先給孩子一些工作/角色。例如:
主席 Président:孩子亦可以做主持人角色;
時間管理人Maître du temps:紀錄討論時間及提點剩下的時間;
秘書Secrétaire:紀錄這次哲學工作坊的討論內容;
創造性思維紀錄者Pensée creative:紀錄有創意的對話;
批判性思維紀錄者Pensée critique:紀錄批判性思維的對話;
謹慎思考和覺醒思維紀錄者Pensée attentive et vigilance:紀錄有反思及有警覺性的對話;
還有一個角色是畫家Dessinateur:把大家討論得出的思想和概念圖像化。這個角色需要很高的創意、表達能力和繪畫技巧。他不是如法庭畫家那樣把現場如實畫下,而是設計圖像,把學員說出的概念內容圖像化。
分配了角色的小孩不會參與討論,其餘小孩就是參與者participants:他們因應命題討論大概30-45分鐘,到最後5分鐘,時間管理人提醒時間,幾個不同角色的小孩輪流說出他們紀錄的創造性思維、批判性思維、謹慎思考和覺醒思維,最後畫家給大家看這次對話的圖像紀錄。
還有其他方法,如Jacques Lévine 的AGSAS association,Jacques Lévine是一位精神分析學家,心理學博士。他們通常以一個詞彙開始,把相關詞彙都收集起來,這些方法帶有心理治療色彩。
然後,是Chiara Pastorini女士創造的Les Petites Lumieres (小光芒) 整合方法。她提出了如何找出問題,如何整合哲學命題,以及什麼才是哲學命題?每個工作坊都會以一個題目來討論,比如:「什麼是朋友?(C’est quoi un ami?)」
而哲學思考過程大致經過三個部分:
1.Conceptualisation 概念化
先定義題目, 「朋友」的定義是什麼?找出所有相關的概念和詞彙,找出相類似及相反的定義,例如「朋友/死黨」? 又或者「朋友/戀人」?「朋友/兄弟姊妹」?「朋友/敵人」?他們有沒有相同或不同?是什麼?你如何對待他們,和他們一起做的事情有無不同或相同?
2.Argumentation 論證
反證、理由或例子、有系統地陳述、如果不同意其說法,要舉出例子,說明為什麼反對。
3.Problématisation 問題化
有了概念浮現,把所有假設、不確定和反證都提出:什麼是朋友?朋友要來做什麼的?朋友有什麼用處?為什麼?有用處?因為……。沒有用處?因為……。並質疑這些問題。
至於輔佐討論的工具,導師可以用蠟燭、發言棒、哲學家布偶、故事書、唱歌、魔術、舞蹈、畫畫、各類與題目相關的藝術或創作形式。
在此Chiara Pastorini女士提出了什麼是哲學問題?什麼不是。例如:C'est quoi un ami ? 什麼是朋友? 在這問題下,帶出不同的假設:我們是否需要朋友?朋友有什麼用?友誼會不會提供某種東西?例如友情?快樂?同伴?學習?成長?幫助等等?哲學問題是開放的,引發多元方向思考的,可以有不同答案的。什麼不是哲學問題?就是有一個確定的答案,例如科學實驗問題,又或者例如:「你今年幾歲?」
工作坊第二日:倒吊一隻大腳趾
理論講完,透過不同活動和方法,被培訓的導師們體驗到如何從故事中找出哲學命題,找出哲學問題的過程有很多方法,這天我們嘗試兩個方法:說故事;藝術活動體驗。
Chiara從一本兒童哲學書(Les Philo-Fables)選取了一個「中國神話故事」,畫家和小老鼠Le peintre et les souris:「古時有位天才畫家,因為太傲慢,在宮廷上得罪了皇帝,皇帝懲罰他的方法是:吊著他的兩隻大腳趾,把他倒吊而死。但是畫家要求只倒吊一隻大腳趾來吊死,這種死法更為痛苦。於是眾人把他一隻大腳趾用繩子吊在天花板上,並把他雙手綑在背後。眾人不欲看到這麼殘忍和痛苦的死法,他們倒吊了畫家之後就紛紛離開了。監房只剩下他。他用另外一隻腳的大腳趾在地上的沙畫畫,畫了一些小老鼠,因為他畫得太像了,老鼠變成真的,爬上了他的腿,爬上了倒吊著他的繩子,慢慢把繩子咬斷,畫家落下地面,親吻了小老鼠,然後離去。」
學員4-5人一組就著這個故事分組討論,提出讓他/她覺得驚奇的點子—— 「Les étonnements奇點」。對我來說,這個故事當然也有很多「奇點」,比如我作為中國人,從沒有聽過這個「中國神話故事」,也沒有聽過這種刑罰。還不要說畫家怎麼「大開衩」把沒有綑住的那條腿伸下來,大腳趾居然可以碰到地面畫畫?! 不過就當一個「神話故事」來聽吧!我提出的「奇點」是西方世界對遙遠東方的想像?
學員們開始提出了問題,例如:
誰更自由?畫家還是皇帝?
那個更有力量?小的東西如小老鼠也可以發揮大能?別小看自己?
畫家在絕境中以想像力和藝術救了自己。藝術、創意和想像力是否可以讓人自由?人們可以用這些在絕境中解救自己的心靈?
畫家是否一定自由?創作一定自由?
誰更自由?皇帝?畫家?還是小老鼠?
我們投票選出一個題目,最後選出的題目是:「創意和想像力是否可以讓人自由?」學員以此題目開始,一如之前提到的角色分配,展開討論。
哲學題目與藝術相配
第二個活動是一個藝術遊戲,我們有16人,分成兩組,每組8人,4人一行,面對面坐著,每張椅子上有一張紙和筆,Chiara 叫「開始!」,我們馬上動筆畫坐在對面的那個人,只畫得幾筆,Chiara很快就叫「停!」,筆和紙放回同一張椅子,只是人向左移,一坐上左邊的椅子,馬上抓起筆和紙畫對面那位,時間也是很短就被叫停。如是者每個人都坐過不同的椅子,在不同的位置畫過對面的人,也被不同的人畫在每一張紙上。
因為每張椅子上的紙和筆沒有移動,所以每次就有一個新的人來畫幾筆,而對面的模特兒也每次不同。形成了每一張畫都給每個人畫了幾筆,每張畫都有那八個人的一點點面孔特徵,被不同的人畫在同一張紙上。
Chiara問學員,完成這個遊戲後,我們現在有什麼感覺?發現什麼令你覺得驚奇的點?「Les étonnements奇點」。學員各抒己見,但是要拋出一些詞彙或問題。有人會覺得每張畫都畫有一點點各人的臉孔,但找不出誰是誰,他提出的問題或詞彙是「個人與群體?L'individu et le groupe?」有人覺得開始畫的時候很自由,但經過幾張前人畫過的紙,會不期然地想跟著前人的筆跡畫下去,意圖畫得比較像樣,不期然會跟著前人的筆跡,這樣就有了限制。於是她提出的問題是:「自由與約制?La liberté et le constraint?」另外,有人提出的問題是:「相同和不同?Pareil et different?」因為他覺得每張畫都有幾筆畫了不同的人,但出來的效果又出奇地相似,但每一張又有點點不同。
還有的題目是:
「觀察和創造。Observer et créer.」
「集體創作還是單獨創作? Créer seul et ensemble? 」
「快樂與創造 (創造所以快樂?) Joie et creation. 」
「我們可以在其他人之中認識自己嗎?Peut-on se reconnaître dans l'autre?」
經過一輪投票,最後選出的題目是:「自由與約制?La liberté et le constraint?」如上方法展開討論,之前沒有角色的參與者,可以輪到他們選取角色互換。Chiara Pastorini女士最後和我們分享她的課堂經驗,如何把其他哲學題目和藝術配合。
此外,Chiara的課堂還有其他一些主題,比如:
哲學與音樂Philo-Musique。我們做了 一條題目是:冒險和勇氣 La risque et le courage。Chiara邀請了一位作曲家主持這個題目,孩子討論完了,作曲家帶領孩子們寫歌詞及作曲,以表達冒險及勇氣。
又如:哲學與魔術 Philo-Magique,題目是「什麼是驚訝?什麼是幻覺?」Qu'est ce que c'est l'étonné? Qu'est ce que c'est l'illusion?他們帶孩子去看魔術表演,或邀請魔術家來帶領工作坊。經過討論之後,得出概念,然後創作一件他們覺得是魔術的東西。
還有如:哲學與藝術 Philo-Art。叫小孩子畫一張最醜的畫,問他們為什麼覺得自己的畫很醜?用什麼來做標準?和什麼比較?而認為自己的畫醜陋?什麼是醜?什麼是美?然後叫小孩把認為『醜』的畫,再畫成『美』的畫。
哲學與立體創作 Philo-Sculpture:叫小孩用黏土做一些他們認為非正常的立體東西,問他們為什麼這是非正常?那麼正常是什麼?以及哲學與舞蹈 Philo-Dance:這是給4-8歲的小孩上的,與小孩討論柏拉圖論自由和激情,愛情神話等等,以舞蹈方式表達他們的感覺。
兩天的哲學工作坊結束了,而我多希望有一天Chiara Pastorini女士能夠來香港舉辦這樣的導師培訓班。
香港的經驗:先活動,後討論
從巴黎回港,我從2017年5月至2018年2月,共舉辦了12個命題的工作坊。若在巴黎,3-12歲的孩子可以一起上課討論哲學;但在香港,我分了3-6歲、7-12歲兩組。概因香港的文化教育背景迥異於巴黎,法國普及哲學教育已有300多年歷史,香港的孩子可是從來沒上過這樣的課,他們大多數對什麼是公開討論沒有經驗,不習慣在他人面前說出自己的想法,很多孩子亦不知如何聆聽別人說話。此外他們的思想很單純,對很多事情沒有想法,例如有一課命題是:「什麼是發明?什麼是發現?」他們說:「發明就是發明,發現就是發現啦。」我鼓勵他們舉出例子,亂講也可,嘗試說說兩個詞的意思,但他們連亂猜也不願嘗試。
後來我改變了方法,在巴黎會先討論,後做創意活動;在香港,我先讓孩子們體驗了活動,之後再從體驗出發,問他們第一層次的感覺,然後再由「感覺」鼓勵他們說「多層」的概念。例如這個「發明」和「發現」的題目,我設計了一個活動,帶孩子上街,要他們「發現」、尋找一些能夠發出聲音的物件,他們「發現」了石頭、枯葉、鐵罐、樹枝等等,都是可以發出聲音的,他們收集了這些物件帶回工作室,我要「發明」一件樂器,最後要做一分鐘的表演,示範他們的「發現」和「發明」。經過這些體驗,才提出問題,例如問他們現在覺得什麼是「發現」?過程是怎麼?意思是什麼?發明的過程是什麼?音樂是發明還是發現?語言是發明還是發現?
令我最印象深刻的,是我做「什麼是愛?」這個命題,我想試試香港小孩能不能做到Meditation/冥想,倫敦和巴黎的小學已經在課堂上讓小孩定期冥想。我邀請了一位瑜伽導師,引導孩子做些瑜伽動作,還有敲磬,讓孩子聆聽然後安定下來,最後帶領孩子唱梵音,一起以不同花瓣砌出曼陀羅,孩子都自然而然一一做到,最後導師叫他們在地上拾起花瓣,一邊送給同學,一邊互相說:「多謝你,我愛妳。」看著場內3-6歲的小人兒,全然純真參與和付出,互相送贈花瓣,場面感人!
另一課題目是「什麼是情緒?什麼是感覺?」那時剛好日本舞踏大師藤條虫丸 Mushimaru Fujieida和香港舞踏大師莫穎詩 Vinci Mok在港演出,有幸請得兩位高手與孩子同呼同吸,一起體驗舞踏的高低情緒和感覺。
很有啓發
有意思。感謝端。
近年出版的、翻譯自法國哲學大師給小學生講的「哲學小講座」書系,讓人對法國的兒童教育充滿敬意。
感觉像是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