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執筆:醫生,你會相信我的吧?

如果,妄想是指與現實不符卻仍然堅信的一種信念,我們又如何釐清現實不現實的呢?

【編者按】作者Cheuk,愛多管閒事的醫科生。有一款模擬外科手術的電子遊戲叫「超執刀」,他執刀,更喜歡執筆。

某個星期三上午,我獨自來到精神科專科診所。

「今天早上我有三個新症,第一個Case你可以先在旁看我問症,第二個Case就輪到你活學活用了。新症我們一般會有多些時間與患者傾談,舊症的話就只有寥寥數分鐘。」當值醫生友善地介紹門診安排,我卻聽得出她對輪候問題遲遲未有改善的無奈。

第一個進入房間的是打扮時尚的中年婦人,她左顧右盼一番才慢慢地走到座位旁,尾隨的年輕人應該是她的兒子。

「醫生你好。」她點一點頭,指著我問道:「這個人是誰?」

「他是中文大學的醫科生,會在旁邊觀察學習,你介意的話我可以請他離去。」

她眉頭輕皺地盯著我,然後說道:「就讓他留下吧。」

「鄭女士你好,請問這位是?」當值醫生問道。

「我的兒子。」

「好的,那麼請問今天來到是為了什麼事呢?」

「我不覺得自己有任何問題,是他硬要帶我來看精神科。」

大部份的精神病患者都拒絕承認自己有病。

「那麼你覺得兒子為甚麼要帶你來呢?」

「他覺得我總是疑神疑鬼,又不相信我所說的話,所以便帶我來看醫生。醫生你聽我說,有個鄰居三年來都在騷擾我,專挑我在家的時間才切菜做飯,而且還故意弄出噪音讓我不能專心。不過我也不是省油的燈,我晚上會對著他的窗戶播音樂,好讓他也體會一下被人滋擾的味道……」鄭女士說個不停,但是她兒子似乎不太同意她的說話內容。

原來她認為那個鄰居覬覦她的單位,所以才千方百計要趕走她,鄭女士還說那鄰居派人來監視她,所以才會那麼清楚她甚麼時候在家。她否認任何幻覺,也說沒有飲酒或服用任何藥物。

「其他家人也有遇到類似的問題嗎?」醫生問。

「沒有。因為那人只針對我一個。」鄭女士答道。

我看到她的兒子也在旁搖頭。

其實我大約能猜到是怎樣的一回事,鄭女士應該是有被害妄想(Persecutory delusion),如果她真的沒有任何幻覺的話,最有可能的診斷會是妄想症(Delusion Disorder)。但若她有幻覺或是言語散亂(Disorganized speech),行為紊亂(Disorganized behavior),負性症狀(Negative symptoms)等其他症狀,最有可能的診斷便會是思覺失調(Schizophrenia)(註1)。如果能跟她的兒子單獨談一談的話,便能摸清楚事實的全貌了。

「鄭女士,我大概清楚這件事了。請問他的行為對你的生活有甚麼影響嗎?有影響睡眠及食慾嗎?」

「其實除了吵一點外,我的生活都很正常,心情都算不錯。每天都睡得夠,吃得飽,很健康呢。我沒有病,所以應該不用吃藥吧?」鄭女士笑說。她的兒子卻再次搖頭。
「嗯,暫時不用吃藥。但我跟你約個覆診日期,到時再跟你談一談,好嗎?」

「好的。」她爽快地答道。

「還有甚麼要補充嗎?」

「沒有了,再見。」鄭女士報以微笑,卻見她的兒子有口難言,但我相信醫生一定會再聯絡他。

「再見。」沉默已久的我終於開口。

我乖乖地目送他們離去,鄭女士走出門外後,卻突然回頭拋下一句:「醫生,你會相信我的吧?」

這個問題可一點都不好答,幸好鄭女士沒有等醫生回應便揮袖離去。

然後我問自己,鄭女士的話可信嗎?

我們如何證明妄想與事實?

雖然說她妄想的可能性很高,但她所說的又完全不是沒可能發生。要驗證她發言的真偽,唯有靠第三者提供的資訊,在此之前還不能妄下定論。

究竟甚麼是妄想呢?

教科書上的妄想,是指與現實不符卻仍然堅信的一種信念(fixed beliefs that are not amenable to change in light of conflicting evidence)。

那事實究竟是如何釐清的呢?有些事實是擺在眼前,難以反駁的;但有些「事實」卻會受社會、文化及科學等因素所影響。

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不止顛覆了那個時代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還動搖了中世紀宗教神學的理論基礎。他的理論在當時引起非議,歷史到後來才證明他說的是事實。

說到教會,亦有些人認為所有宗教都是妄想,論點是,教徒所相信的全都沒有事實根據,甚至說所謂的先知只是思覺失調症患者。雖然科學無法證明或否定神的存在,但明顯地我們並不會將所有信徒都當作精神病患者。

又例如,近日流感疫苗的傳聞弄得滿城風雨,有藝人發表對疫苗的獨特見解,有醫學專家提出各項數據佐證疫苗效用,但不同人還是抱持著不同的事實,真相彷彿從不存在。

還有些政黨說,討論「香港前途自決」的年輕人是痴心妄想,但這群年輕人卻相信那是香港民主的唯一出路,我不知道那一套想法才合乎事實,只知道事實是我們連討論的權利都沒有。

妄想與夢想差距多遠?

舉這麼多的例子,想說明的是,事實不一定永遠都是事實,有時候唯有時間才能證明我們相信的價值是否屬實。

這讓我聯想起另外一位年輕患者,他跟我一樣是中大學生。他醉心於天文研究,夢想是成為諾貝爾得獎者,為人類社會作出貢獻。亢奮時,他能夠不眠不休地工作,感覺思路特別清晰,但遇到數學難題時會大發脾氣。他還深信自己比同學都聰明和勤力,只要堅持下去,總有一天會超越愛恩斯坦。

醫生說是躁鬱症。與他交談時,這病人表現得十分興奮,語速極快,加上他說自己容易發怒且不需睡眠,還曾經患上抑鬱症,我絕對同意醫生的診斷。然而,醫生說他有自大型妄想(Grandiose delusions),我便不是完全認同。

首先,他說的內容雖然比較誇張,但並不是沒有可能發生,在我看來,他只是在誠懇地分享夢想。如果同一番說話不是出自精神病患者的口中,常人只會覺得那是浪漫的追夢宣言,並不會認為那人有自大型妄想,我們不該因患者的背景而扭曲了客觀判斷。其次,我相信夢想其實是妄想的衍生物。我們都是先勇敢地做夢,才懂認清方向,再逐步繪畫出通往夢想的地圖。

有人視夢想為信仰,有人認為夢想是堅持便會讓人感到幸福的東西,也有人認為夢想是虛無縹緲且不值追尋。

我則會把夢想定義為「明知是遙不可及卻仍然相信堅持下去會成功」的一種信念。

夢想與妄想只是一線之差,我們靠不斷努力去縮窄夢想與現實的距離,用時間去證明我們自己相信的價值是否值得追尋。但若我們害怕失敗,只會空想,連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會成功,夢想最終會變得無法實現,打回原形,再度成為妄想。

想著想著,第二個病人敲門進來了。我深深吸一口氣,收拾好心情,繼續朝夢想進發。

註1: 有關妄想症及思覺失調的詳細診斷可參考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

讀者評論 4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我覺得醫生不會聯絡他的…

  2. 作者有很理性開明的思維,加油。

  3. 挑個錯:被活活燒死的不是哥白尼。他在世時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反對,而且去世前才把天體運行論出版。六十年後,布魯諾提出太陽只是眾多恒星之一,人類也不是獨一無二,才被教廷燒死。

    1. 謝謝你的糾錯。有關內容已經調整,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