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包括台灣人自己,都不能接受台灣怎麼就變成了一個小確幸社會。傳媒輿論常嘆,幾乎成了某種陳腔濫調,人人不經大腦脫口而出:台灣年輕人失去了野心,看不見大時代,鎮日手磨咖啡、文青消費,出國打工壯遊,上臉書發廢文,不想朝九晚五、排斥去大企業上班,只想過小日子、做小生意,像是開獨立書店、一人出版社、經營民宿、開小酒吧,自稱廢柴、魯蛇,說話腔調可愛但口齒不清,表情總是那麼童稚,就算過了三十歲,還是彷如十八歲那般天真爛漫。同時,這群被批評成懦弱無害的綿羊,卻時常上街,爭取同婚、支持原住民權益,抗議土地汙染,因洪仲丘事件而網絡串聯的白衫軍運動、2014年太陽花運動甚至改變了台灣原來只有藍綠二元分贓的政治版圖。所以,說台灣年輕人是綿羊,不是狼,只描述了部分的事實。
今年台灣解嚴三十週年,當年出生的孩子也已經三十歲了。新世代完全沒有冷戰的記憶,也沒有白色恐怖的經驗,對他們來說,民主的空氣就像網絡一樣理所當然。
台灣社會目前仍大量討論轉型正義,也花很多時間在整理戒嚴時代被埋葬、被抹滅、被沉默的記憶。外省本省、二二八、國民黨、蔣介石、眷村、美麗島、鄭南榕等等關鍵字,上一代仍在爭奪歷史的詮釋權,試圖影響下一代的教育與史觀。不過,三十歲以下的孩子已經不是孩子了,他們自有自己的看法。
冷戰時期50年代到80年代的軍事戒嚴固然對台灣影響很大,而今解嚴幾乎快要跟戒嚴的時間一樣長。解嚴之後的三十年,對台灣社會、尤其是後戒嚴時期出生世代的總體影響,亦值得瞭解。
不再偉大的小確幸社會,人人在自己的定義之下偉大
如今令不少人困惑的小確幸精神,就是解嚴三十年生活下來的結果。人們討論戒嚴時,通常集中在戒嚴時期所產生的政治迫害,但,「戒嚴」兩字前頭有「軍事」兩字,這更是重點。蔣政府將台灣島當作軍事基地使用,整個島上的人民與物資屬於長期備戰的氣氛,人民的時間與身體均屬於政府,每個孩子都要穿制服、剪相同的頭髮,進出島嶼都要接受嚴格的管制,以戰爭之名,要求全民服從,因之進行思想箝制,不惜政治迫害。解嚴的重大意義便在於解除全民備戰的狀態,一個台灣人活在世上的目的不再只是為了「反攻大陸,解救大陸同胞」,而是他自己。
他的身體是他的了,不再只屬於國家。他的生命是他的了,不再只屬於領袖。他腦子裏除了國家民族這類大名詞之外,也有空間想想他與父母的關係,反芻剛剛看過的電影,懊悔白日跟同事的衝突,處理一下個人的性慾。他得以滑入私密的世界,思考他是誰,他想要當誰。
小確幸之所以小,正因為很個人。這份幸福或許無法如蔣介石所講的「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卻是個人能好好確切掌握在手心的人生。而解嚴之後的民主台灣容許每個人追求這種幸福。小歸小,那是你的。
讚揚中國經濟成績、避免關注中國人權,嚴詞批判台灣、嫌惡台灣民主之墮落幾乎成了現今全球華人圈的主流趨勢。但,自九零年代第一次總統民選之後,台灣歷經三回政黨輪替,媒體爭爭吵吵,無數次大大小小社會運動,既有海外華僑爭相要回流享受的全民健保,環保意識抬頭,同性婚姻見曙光……議題攤在陽光下,全民皆可置喙,卻從未出現嚴重流血或族群分裂。每每社會對話緊繃之際,就是台灣再次進步的契機。
人人皆可批評台灣,正因為不用付出任何現實代價。這份可貴的自由在解嚴三十年之後遍地開花,展現在台灣文化的多元性。
台灣文壇常有人感嘆「神話不再」,以往拿一次文學奬、有大佬扶植,報紙副刊刊登幾篇文章,作者馬上就大紅大紫,登上武林高手錄。現在文學奬失去光環,文學影響力不再,電影、表演藝術也仍在討論侯孝賢、楊德昌、賴聲川、林懷民等那些老牌文化明星,他們來自「無知但勇敢」的年代,也就是解嚴前的年代,彷佛因為有壓抑,創作反而偉大,而今只剩下小確幸,小鼻子、小眼睛,沒有了大江大海,只剩下膚淺的咖啡時光,創作反而失去了光彩。
然而,爭論哪個時代的創作者比較偉大,一點意義也沒有,一名創作者只能活在自己的時代,面對自己的時代。解嚴之後的台灣社會因為容許百家爭鳴,勢必出現分眾現象,政治上的獨裁既已消失,文化的世界裏本來沒有威權,因此沒有唯一、絕對或者最好,只有不同。不似以前只有一個台北文化圈子,製造一套主旋律、一種文化品味,只產生那幾個星光熠熠的名字,誰都是誰的朋友,台灣因為政治鬆綁,人民遷徙自由,各類不同層次的文化有了機會冒芽,文學不必只寫成眷村文學或鄉土文學,電影也不必只處理特定族群的現實,而是出現各類聲音,這些聲音來自女性、同性戀、新移民、原住民、勞工、都市邊緣,誰都可以發聲,題材可大可小,可以是處理原住民在日據時代的題材如《賽德克巴萊》,可以是關注母女關係的小品紀錄片《日常對話》,也不必僅從台北發聲,能從台南、嘉義、台東等等各地,抒發各類個人生活的情感記憶以及社會關懷。 在這個不再偉大的小確幸社會,人人在自己的定義之下偉大。
如果不是因為解嚴,台灣的社會只能擁有一種記憶、一份歷史版本,閱讀同一類文學、看同一類電影,人只能長成一模一樣,所有的對話、衝突、爭論、噪音通通不可能存在。
或許滿清帝國解體之後,整個大中華地區從來不曾享受真正嚴格定義之下的正常社會狀態,人們能自由自在地活著,藝術創作不受政治干擾,在大時代翻滾下,依然能安穩發展個人的小歷史。許多華人不理解解嚴三十年後的今日台灣,可能也因為大家在過去一整個世紀都歷經了太多的社會苦難,而這些社會苦難大部份來自制度不公平、政治不透明,隨之產生的社會壓迫。解嚴三十年,台灣無非只是終於轉化成了一個相對正常的民主社會,那曾是所有華人拼命要移民、不惜違法跳機在異鄉當次等公民的夢想,就是拿回自己的人生,追求一份小確幸。
自由,必須包括保護自由的決心
歷史迷陣中,前途詭譎不明的台灣成為「一片可以自由表達的土地,在這裏,每一位國民的發言都會得到同等的善待;在這裏,不同的價值、思想、信仰、政見……既相互競爭又和平共處;在這裏,多數的意見和少數的意見都會得到平等的保障,特別是那些不同於當權者的政見將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護;在這裏,所有的政見都將攤在陽光下接受民眾的選擇,每個國民都能毫無恐懼地發表政見,決不會因發表不同政見而遭受政治迫害。」(來自劉曉波的《最後陳述》)
然而,不再軍事戒嚴的台灣終於正常化了嗎?與中國的關係依然嚴峻,國際處境仍然困難,島內認同分裂對立,出了台灣島外,小確幸要往哪裏去?這個華人文化花了多少時間夢想又使盡氣力追求的自由社會,建立在一片累累危卵之上。
台灣解嚴滿三十年的2017年七月,香港主權移交剛滿二十年,不知不覺北京天安門事件也即將滿三十年。這時候,傳來諾貝爾和平奬得主劉曉波病逝的消息。
作為人類社會的一份子,台灣對自由的理解不該只停留在島內小確幸,宜以普世價值的高度來看待自身的歷史處境。
自由必須付出代價,代價不僅指反抗爭取的過程,還有保護自由的決心。台灣的自由,不是平白無故一夜之間發生,而是許多台灣人付出慘痛的個人代價,坐牢、失去親情、前途全毀,甚至喪失寶貴性命,才爭取來的小確幸。今日人們躲在小確幸中,可以躺在家裏吹冷氣上網發酸文,但是否能理解自由不是僅僅讓他日常暢所欲言,胡亂爆料,而是賦予他思想的力量,以追求更高的人類精神品質,創造文明,保衛普世價值。
解嚴三十年,已不需要爭取自由的台灣需要深思自己對自由的責任。
好文, 身為臺灣人是真的感同身受。
這篇文讓我想起和一位出生在解嚴前在中國讀書工作網友的論戰,他堅持要形塑國家民族意識,而現任政府的母語政策 原民政策 轉型正義,是在撕裂族群
但解嚴後的我完全不能理解,是先有個人才有國家,而非從上而下的把人融為一體
和一同学争论台湾为什么会实现民主化。他认为蒋经国是“决定性因素”,我认为是之前几十年台湾民主人士不断抗争、公民社会逐渐壮大的结果。
好文
還有,我的會員會籍什麼時候可以生效啊?這樣看文章看一半不上不下的很拙急很尷尬啊。😓
台灣人今天所享有的自由,是臺灣人自己爭取而來。台灣人沒有任何義務要去承擔中國實現民主自由,開化中國人的責任。台灣必須變得更好,中國的未來必須是中國人自己去奮鬥,死活都和其他國家沒關係,別拖人家下水吃屎。—不個不幸持牆國籍護照的難民心聲
我觉得端端可以在文章下增加打赏功能
小確幸…開獨立書店開酒吧不是很人生理想嗎??不懂這也被批判()
幾年前曾在政治課上被老師問一個相當有深度的問題直到現在我仍然思考,有個學者提出waves of democratization, and counter wave of democratization,老師請我們討論現在的時代究竟是逐漸民主化還是民主倒退…
斷的文章大多數是港台人寫的,因此作為大陸人很多不理解。比如 鎮日和整日 意思yiy,但是可能會引起誤會
好文,I also told my sons and student\”s nothing is for granted
写的真好,非常有道理
自由从来不易,台湾同胞亦受了很多苦,没有国家有义务帮中国人争取,中国人只有靠自己,祝福台湾!不要返航,这里不是家!
好文,感謝端傳媒。
“自由,必须包括保护自由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