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德國的再興,為世界帶來了什麼?讀《歐洲的心臟》

歷經三次崛起德國,樸實無華的默克爾,這樣的組合能讓人信賴嗎?
讀書時間 風物

《歐洲的心臟:德國如何改變自己》

出版時間:2017年2月

出版社:衛城

作者:林育立

默克爾帶領的德國,向世人以及德國人自己證明了,毋須對這樣的德國崛起感到畏懼。

近十年來,亞洲與世界局勢變化快速,尤其在中國崛起後,世界政治與經濟重心有逐漸向亞洲移動之勢。中國許多政治理論家開始構想「和平崛起」論述,並將中國的崛起放在世界史中思考,究竟這個亞洲第一強國在21世紀登上世界舞台的方式,與19、20世紀傳統歐美強國有何不同。

為了構造整套和平崛起史觀,自然必須先釐清他國的崛起過程,於是「大國崛起」一時間成為顯學。2006年,央視製作了「大國崛起」系列紀錄片,引起華文世界熱烈討論。而其中一集,就是探討德國的崛起。然而,德國崛起不只對亞洲後起國家有意義,也值得那些歐美強國借鏡思考未來發展道路。我認為德國不只經歷一次崛起,而是三次。第一次崛起相對其他歐洲國家都晚。

從廢墟到繁盛,三次崛起的德國

英國、法國、比利時都在18世紀時成功地推動了產業轉型,邁向工業國家;德國卻一直等到19世紀中葉才開始「遲到的工業革命」(die verspätete Revolution)。但是,德國邁向強國之路雖然遲,卻極為快速,1835年底德國才開始蓋了一條六公里長的鐵路(當時英國已有五百四十四公里長的鐵路),但在1848年時,竟已蓋好五千公里長的鐵路網。

後在威廉皇帝與卑斯麥宰相(Otto von Bismarck)治下,短短幾十年內,一統的德國一步到位成為世界一流的工業國家,在醫藥化工領域更是無人可望其項背。日本在明治維新時期因而派遣大量留學生至德國,學習這個帝國轉型並崛起之快速模式,也成功地引進了德國的法治思想與醫學工程技術,推動國家告別農業時期,蛻變為現代化的帝國——今日我們看日劇,都還能聽到許多源自德語的機械與醫學相關外來詞彙。

當時做為普魯士王國與德意志帝國首都的柏林,也因而成為西方世界的重心。不只是工程、化學、醫學等硬科學,文史哲法藝術等各領域的思想先鋒也聚集柏林,為19世紀過渡到20世紀期間的人文領域帶來各種創新。柏林如同一塊磁鐵,吸引着無數人才來此。日本於1870年至1914年間赴柏林腓特烈威廉帝大(今日之洪堡大學)求學的留學生接近七百人;德國哲學家斯洛特戴克(Peter Sloterdijk)在談論戰後歐洲的後現代思潮時便曾感嘆,二十世紀初的柏林,各種派別的藝術家皆在此發展,其實早已是各種新思潮實驗的世界中心了。在這種背景下,可以想像柏林在世界史中的重要性。

德國人咬着牙所展現的堅毅,讓德國能夠快速重回世界強國俱樂部,確實不能不讓人佩服。

雖然一戰讓帝國垮台,但威瑪共和時期德國的經濟還是穩健發展,原有機會成為正常國家,直到希特拉(希特勒)上台,把德國帶向毀滅。柏林在第三帝國瓦解後,也失去其中心位置。希特拉時代柏林人口已近四百五十萬,戰爭剛剛結束時銳減為不到三百萬,加上聯邦德國將首都設在波昂,開始了多年的「波昂共和國」時期,柏林被那道圍牆分隔幾十年,成為冷戰的犧牲者,不再有主導政治或經濟事務的話語權。

在「波昂共和國」期間,德國——或說西德——經歷了第二次崛起,也就是從完全的廢墟中重建(那個年代歐洲每個國家都學到了德文的 kaputt,指的就是毀壞),創造了戰後從零點(Stunde Null)開始的「經濟奇蹟」時期。

這個經濟奇蹟不只依靠德國自身的力量,同盟國在軍事、政治上的扶持與經濟上的挹注當然也扮演重要角色,可是,德國人咬着牙所展現的堅毅,讓德國能夠快速重回世界強國俱樂部,確實不能不讓人佩服。戰後德國那些被炸得滿目瘡痍的瓦石中,代替男人拿起鋤頭鐵鎚清理並重建家園的「廢墟女性」(Trümmerfrauen)們,最能代表那時代的意象。

統一後,德國雖然進入「柏林共和國」時期,但柏林相對其他西德城市,一時無法取回其重要性,仍然活在冷戰時期凝聚的歷史邊緣氣氛,生活在「貧窮但是性感」(arm aber sexy)帶點自嘲意味的驕傲中。直到默克爾(梅克爾)總理上台,逐漸看得到柏林重回世界政治與經濟決策重心,在她治下十幾年,一個強大的德國在第三次崛起的道路上,目標明確,速度驚人。

2016年2月25日,一名來自阿富汗的小男孩身在位於德國薩爾斯特(Sarstedt)難民庇護所的日常。
2016年2月25日,一名來自阿富汗的小男孩身在位於德國薩爾斯特(Sarstedt)難民庇護所的日常。

強調溝通對話,萊茵模式的協商民主

林育立的《歐洲的心臟:德國如何改變自己》,詳盡地探索了德國的過去、現在、未來,描述了這個「柏林共和國」所開創的第三次崛起道路。讀者可以理解,今日的德國是從什麼樣的歷史發展而來?過去德國曾經犯下什麼錯,現在如何彌補?現在德國面對着什麼樣的全球危機,採取了哪些因應之道?未來德國的願景是什麼?

作者久居這個歐洲的心臟,不只目睹正在發生的變化,還親訪許多重要變化過程上的參與者,因此為近年德國發展模式描繪出相當立體的輪廓,並為以下問題提供可能的答案:這個再次強大的德國,究竟是如何強大的?在哪些地方強大?為什麼我們需要這樣一個強大的德國?

這些問題即使對德國人來說也不易回答,尤其一個強大的德國,不只許多受過第三帝國軍國主義之害的國家並不樂見,對許多德國人自己來說,更是個尷尬的圖像。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葛拉斯(Günter Grass)於1990年2月13日——兩德完成統一前夕——在法蘭克福演講時,警告陷在統一狂熱中的德國政界與人民:我們必須警惕,為什麼是德國而不是其他曾經強大的歐洲國家造成了大屠殺,必須考量大屠殺受害者對一個可能再次強大的統一德國的感受,「我們不可能繞開大屠殺的議題」,「我們完全有理由,對於一個具有行動力的統一的自己,感到畏懼。」

這樣的德國,踏上的不是一種富國強兵的、令人戒慎的傳統發展道路,而是一種強調政治正義、經濟正義、全球正義、環境正義、轉型正義,但其實也充滿各種衝突、需要對話與溝通的國家發展模式。

然而,後來默克爾帶領的德國,向世人以及德國人自己證明了,毋須對這樣的德國崛起感到畏懼。本書描述的德國政治發展正是原因:默克爾突破了傳統政治生態、出乎所有人預料地進入了總理府;著重環保的綠黨進入了國會,為更適合人類居住的家園而努力;對於環境正義的堅持使德國追求潔淨能源;為了彌補過往犯下的錯,德國在交代獨裁時期歷史上不遺餘力,進而能夠深化民主成果;政府勇敢承擔,廣納難民以真正落實憲法對人性尊嚴的保障……

這樣的德國,踏上的不是一種富國強兵的、令人戒慎的傳統發展道路,而是一種強調政治正義、經濟正義、全球正義、環境正義、轉型正義,但其實也充滿各種衝突、需要對話與溝通的國家發展模式。

政治經濟學學者史特列克(Wolgang Streeck)曾將德國結合社會民主與自由經濟、著重產業民主與工會發展、重視企業社會責任的產業模式,與盎格魯撒克遜市場至上的自由放任主義對比,稱這種極具特色的德國體系為「萊茵模式」(Rhineland Capitalism);也許除了經濟發展外,我們也可以在默克爾執政這些年的德國崛起過程裏,觀察到以科技發展追求永續正義、告別消耗能源並注重人權的「萊茵模式」大國崛起道路。德國以這種「萊茵模式」向世人宣告,這樣的德國值得你們信賴。

強大是為了有能力去守護和平

回到前面的問題,為什麼我們需要這個強大的德國?

右翼政黨「德國另類選擇黨」(AfD)的政治綱領主張,德國的歷史不應被化約為納粹那十二年;但問題是,德國確實經歷過那十二年,為此,德國對於世界應負的政治倫理責任就是,成為一個世人需要的捍衛民主自由價值的國家,隨時為這些價值挺身而出。這個危機四伏的世界並不美好,未來國際社會仍必須面對恐怖主義、世界安全、難民、能源、資源耗盡、環保、貧富差距、政治極端勢力、人口結構變化與移民問題等等數不盡的挑戰;而這些也都將是德國的責任。

倘若奧巴馬是德國人,他會是默克爾的支持者。

德國現任總統高克(Joachim Gauck)及現任外交部長、繼任總統史坦麥爾(Frank-Walter Steinmeier)均曾表示,德國應該捨棄歷史負疚造成的過度小心翼翼,改變冷戰以來習慣對國際事務保持冷淡態度,更積極主動參與國際社會,因為國際社會需要強大、有能力也有意願守護自由體制的德國,以維繫多年來得之不易的安全與繁榮。

進入特朗普時代後,也許需要「德國帶領下的和平」的,不只是歐盟。圖為2017年2月3日默克爾抵達馬爾他參與歐盟領導人非正式峰會。
進入特朗普時代後,也許需要「德國帶領下的和平」的,不只是歐盟。圖為2017年2月3日默克爾抵達馬爾他參與歐盟領導人非正式峰會。

確實。現在的歐洲可說已處於「德國帶領下的和平」(Pax Germanica),但是這種和平狀態岌岌可危。正是為了維繫這樣的和平,默克爾於2016年年底宣布,義無反顧投入2017年大選,角逐第四次的總理職位。美國總統奧巴馬訪問柏林時說,歐洲達成如此了不起的成就,值得我們繼續為之奮鬥。倘若他是德國人,他會是默克爾的支持者。他對默克爾的高度讚揚,正點出了進入特朗普時代後,也許需要「德國帶領下的和平」的,不只是歐盟。

你╱妳不必要是默克爾的支持者,但這本書可以告訴你╱妳,為什麼她、以及她帶領下的德國受到支持。

樸實無華的陪伴,才是迎戰時的堅實後盾

本書對默克爾總理的描述相當符合我對她的印象,一個平凡樸實卻又有決心與能力貫徹她對民主的想像與堅持的政治家。2010年時,我赴柏林進修,下課後時常去洪堡大學圖書館讀書,本書提及的默克爾不起眼的老公寓就在路上,如果一樓門外沒有站着兩個警察守衛,根本無法認出那裏住着重要人物。

某天,我在國會大廈旁等着朋友,忽然看見遠處一位穿着淡綠色西裝外套的短髮大媽從國會大廈走出,身邊跟着兩位祕書,遠遠朝我的方向走來。我心想,這人長得好像默克爾,但不可能是她吧?歐洲最有權力的領袖,竟然走路去辦公,身邊只有兩個人?她走近我,我才確定這真的是德國總理,她看到我狐疑的眼神,似乎知道我不敢置信,朝我笑了笑,我向她問好,她也笑着向我問好後,快步地走回幾百公尺外的總理辦公室。

正是這樣的人民中的一人,才能夠陪伴人民,不說漂亮空話,穩穩地帶領國家面對各種棘手挑戰,如同當年捲起袖子的那些「廢墟女性」們,咬着牙,一塊磚一塊石地建設起國家。

這個與我錯身而過的人,從2005年開始帶領德國完成了許多了不起的成就,那些許多國家只能佩服而永遠無法達成的成就。而她卻是個如此平凡地走在路上的德國婦人,下班後會到超市買菜,會對每一個向她問好的民眾微笑回禮。

她訪問南京時,甚至住在飯店普通套房、與其他住客一起在餐廳用餐,撿起掉在地上的麵包吃,讓中國民眾驚奇;可是,也許正是這樣的人民中的一人,才能夠陪伴人民,不說漂亮空話,穩穩地帶領國家面對各種棘手挑戰,如同當年捲起袖子的那些「廢墟女性」們,咬着牙,一塊磚一塊石地建設起國家;也正是如默克爾這樣經歷過東德獨裁的平凡人,能夠瞭解民主多麼珍貴,我們今日所享有的一切都不是理所當然。

然而這個平凡務實的國家正遭受巨大危機。寫作本文時,2016年12月19日晚間,極端分子駕駛着一輛大卡車,在人潮最多的時候衝入了柏林聖誕市集發動攻擊,造成十二人死亡。這個事件可說是德國統一後最嚴重的恐怖主義暴力事件,震驚了全歐洲。一個力求穩定歐洲秩序、維護自由價值的共和國,受到重擊。

柏林聖誕市集恐攻發生後三日,市集將重新開張,一名警察站在水泥護欄附近。
柏林聖誕市集恐攻發生後三日,市集將重新開張,一名警察站在水泥護欄附近。

隨着嫌犯被射擊身亡,危機暫時解除,但做為歐洲領袖的德國,可想見未來勢必還要面對各種艱鉅挑戰,可是我對這個國家充滿信心。恐攻後隔天,柏林記者米哈里斯(Philipp Michaelis)臉書發文這麼說着:

給我聽着,你們這些激進的瘋子:這裏就是柏林,我們就是柏林。我們在尖峰時間還搭區間車;別人對我們友善時,我們會唧唧歪歪;我們的計程車司機比任何一個宗教狂熱者還危險;我們在超市結帳時碎碎念。我們相信柏林乙級足球隊 Union 終會晉級,而甲級足球隊 Hertha 總有一天會奪下德甲冠軍;我們吃土耳其三明治以及生魚——我們當然知道那些東西廉價到不可能有肉或有魚……我們冬天有九個月,會在派對狂歡後直接去上班。

我們之中有土耳其人,或者俄羅斯人,或者美國人,巴基斯坦人,沒錯!甚至也有巴登符騰堡邦人!想要我們怕你們?繼續做夢吧,你們這些娘炮!

你們放馬過來啊!

我喜歡這樣的德國人,總是懷抱不大不小的夢想,那麼平凡務實,帶着自嘲的尖酸幽默,對於各種棘手的挑戰能夠勇敢地迎上前去。就是以這樣的強韌,無畏的德國人接下了本書談到的難民、能源、轉型正義等各種其他國家寧可不碰的問題。這個歐洲,這個世界,也許永遠不會真正平靜,但是看到德國這些年來如何改變自己也改變世界,我們便能多點勇氣,一起對着這個毛病多到煩死人的世界怒吼:

你們放馬過來啊!

標題與小標為編輯所擬,原文標題為〈戰後德國的再興,為世界帶來了什麼?〉,為《歐洲的心臟》的推薦序,經衛城出版授權刊出。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