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心中都有一間雜貨店:老辦館道地港式風情,40年如一日

在買賣變得公式化的年代,走回舊式辦館,看見事頭婆記熟每位街坊街里的購物喜好,才能找回那社區的窩心感覺。
風物

作為超級市場雛形的辦館,在70至80年代,是居民購買煙酒零食及飲品的地方,同時是街坊的聚腳點,下午時分總有鄰座的街坊、學生、退休人士在門外打牙骹過日辰。

近年不少舊式雜貨舖都被超級市場及商場取代,位於沙田瀝源邨的豐昌辦館,70年代開業,至今已經40個年頭,是少數仍然營運的屋邨辦館之一,無論裝潢、貨品種類都沒有太大改變,依舊買到不少懷舊零食,唯一的變化,是五年前由店主女兒接管,替父親延續辦館的生命。

事頭婆接手後,與丈夫一起打理辦館,每天早上5時半開店,晚上9時關店,三餐輪流在店後煮食,累了便在倉內睡午覺,生活大小事均與辦館形影不離。

一天幹活16小時,不累嗎?「不少地盤工早上6點便要出門,都想買包菸買對手套。還有現時的學生又要補習上興趣班,累到早上7時等校巴前才做功課,不早點開門,他們到那裏去?」

豐昌辦館裡的酒藏。
豐昌辦館裡的酒藏。

辦館的好處就是處理手法相對人性化,沒有死板的規條、沒有固定營業時間,販賣方式也因人制宜,一切都根據事頭婆的觀察而每日改變。

「事頭婆!事頭婆!」訪問當日看着老中青的街坊不斷走進辦館嚷着要買東西,事頭婆眼明手快,一邊答我問題、一邊快速地收集貨品遞給街坊,還會跟顧客多聊幾句,關心近況。

突然,一名男士拿着樽裝茶遞給事頭婆,「又賒?你今日嚟第五次喇喎。」說罷,事頭婆便轉身,在牆上的白紙寫上5字,長長的一行數字,顯示出這名顧客過去幾個月來的賒數款項。

「父親交帶落,有幾名街坊一定要幫,幾多都要賒。」據事頭婆說,他們都是邨內的居民,沒有工作能力,日常靠傷殘津貼及養老金過活,有些也患上精神問題,她便記下每個客人的特性,針對性地幫助他們。

隔幾分鐘,一位彎着腰的伯伯站在門前一動不動,「他不懂說話,從來也說不出要什麼。」事頭婆說頭幾次遞零食給他,什麼都接,但看他之後走到汽水機買飲品,便知道他想要樽裝茶,及後每天也遞不同口味的飲品給他,要多少都一律收五元。「人人都要生活,無錢好慘,有能力點解唔幫下人?」

兩個女孩在豐昌辦館買零食。
兩個女孩在豐昌辦館買零食。

掃視店門外的零食區,都是散裝的糖果、餅乾及巧克力,由五毫子到十元左右,那時正值放學時段,學生都埋頭圍着挑選。「超級市場大多是包裝式銷售,我們就拆開來賣,因為學生零用錢少,幾蚊也可以買幾款零食,開心好多!」此時事頭婆曾太正在拆開一大包泰式串燒,把一串沙嗲魷魚遞給跑得滿臉通紅的學生,收下五角,摸摸學生的頭,便看着他滿足地邊吃邊跑。

「做生意最緊要識做人,要有良心,賺得少無所謂,最緊要開心!」中氣十足的老闆曾生笑着說,在旁的事頭婆及兒子沒他好氣,繼續賣貨、聊天,一家人忙着顧生意,40年來始終如一,好不熱鬧。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