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在札幌的書店無意間發現一本叫做《Slow》的雜誌,仔細翻閱,這是本專門介紹北海道生活風格的季刊,封面上還有行小字寫着:「享受更多北海道樂趣的概念型郵購雜誌」。雜誌內頁附有訂購單,販售來自北海道各地的名產,從手作包包、傢俱到美食與農漁產,應有盡有。雖然《Slow》某種程度上具有精美型錄的功能,但絲毫無損閱讀的樂趣,無論是企劃主題、圖文還有美編的表現都在水準之上,可以看出編輯團隊致力於推廣北海道物產、文化以及對土地的關懷。直接附上郵購訂單的《Slow》,比許多被置入性行銷攻占版面的雜誌還有質感,是本非常有溫度的刊物。
後來我更訝異的發現,內容定位為northern style、風格清新質感不輸知名雜誌的《Slow》,不但出自北海道的原創,而且出版發行的地點,還是難以跟文化事業聯想在一起的帶廣市。
帶廣是北海道十勝地方最大的城市,人口約17萬人。十勝平原是日本最重要的穀倉之一,酪農業也極其興盛,帶廣因此成為各類農畜產品的主要集散地。由於物產豐富,不少著名的甜點老舖,或是淋上特調醬汁、遠近馳名的豬肉蓋飯(豚丼),都是從帶廣起家。不禁讓人好奇,這個以農畜產為主要產業的城市,為什麼會出現《Slow》這樣一本雜誌?
聽完這個問題,《Slow》的發行人高原淳露出靦腆的微笑。「其實是沒有什麼選擇的餘地啦,因為我就是土生土長的帶廣人嘛。」
高原淳在考上大阪美術大學攝影系以前,一直生活在北海道,家族在帶廣經營印刷廠,已經超過50個年頭。大學畢業後到東京就業,後來自己開公司,從事攝影與廣告文宣的相關工作,在東京生活的時候,雖然隱約想過是不是該回家繼承家業,由於家人並沒有強烈堅持,所以他也沒想到有一天,真會回到故鄉帶廣。直到父親得了急病,並且需要馬上住院,高原淳終於面臨到做抉擇的時刻,於是他花了一點時間處理了東京的工作,搬回北海道。
屬於北海道的northern style
「剛開始,真的不太習慣。除了東京和帶廣之間的城鄉差異,還有工作內容,一下從廣告相關的創意產業,跳到印刷廠這樣的傳統產業。老實說我一踏進辦公室就感覺,這地方怎麼那麼黯淡啊!」高原淳雖然身為發行人,掌管着印刷工廠與出版事業,但態度十分謙和有禮,訪談間不時做出令人莞爾的直白回答。
如果只是回故鄉繼承家族事業,安安穩穩過日子,其實也可以。但是高原淳在東京擁有製作廣告與採訪編輯的經驗,總覺得既然家裏有現成的印刷廠,為什麼不試試辦一本雜誌?當他提出這個想法時,很多員工覺得不可思議,一致認為像帶廣這樣的小地方,怎麼可能辦出像樣的雜誌?
1998年,高原淳發行了第一本出版物《旬》,這是一本免費刊物,裏面刊登的都是餐飲相關的廣告,結果反應還不差,沒有虧錢;做到第三年,員工對出版開始有了點信心和更大的興趣,覺得《旬》這類廣告刊物缺乏原創性,想做真正有想法和態度的內容。經過幾年醞釀, 2004年春天,《Slow》終於在三位年約30歲的女性編輯主導下誕生。
「創刊當時,慢活、慢食這樣的觀念在日本已經漸漸受到注目,所以編輯們從一開始就想要透過『Slow』這個角度,傳達北海道生活、所謂『northern style』的想法與理念。當然啦,身為一個經營者,我對『Slow』這名字是有點遲疑,因為做生意嘛,business不是應該要busy一點比較好嗎?如果叫slow會不會太消極呢?不過另一方面,我原來是學攝影出身的,拍照已經拍了20年以上,回來接家族事業重心都放在經營管理,藉着這本雜誌能讓我名正言順記錄家鄉的風景,滿足了我個人的一點點小私心。」
從鄉下的鄉下的出發
《Slow》將雜誌內容定位在「挖掘更多北海道生活中的美好」。編輯深入北海道大小城鎮,尋找值得分享的動人故事或夢幻商品,並讓讀者透過內頁的訂購單,直接向生產/製造者購買。雖然說部分內容帶有郵購型錄的色彩,但報導內容與商品的篩選,還是以推廣品質優良的地方小農、商家或手工職人的商品為主要目的。因為發行《Slow》,高中畢業後便離家的高原淳,才有機會真正開始了解自己的故鄉,他發現創刊於帶廣的《Slow》,可以提供比位於東京或札幌的雜誌社,更客觀又公平的內容。
「北海道開拓的歷史不長,過去面對本州,尤其是東京人,總覺得大城市比較厲害。北海道之於日本是鄉下,帶廣之於札幌又更鄉下,從前我住在東京的時候,不自覺會以為東京就是日本的中心;相對的如果住在札幌,可能會把札幌當成北海道的中心。當人以自我為中心的時候,看到的世界其實是歪的、想法也是偏的。但是生活在帶廣的人,從來不會把帶廣當成世界的中心,因為我們是鄉下的鄉下。然而正因為沒有先入為主的立場,反而能以客觀又公平的視角,觀察發生在北海道的很多事情。」
在《Slow》創刊以前,帶廣人不大相信自己居住的城市能夠出版生活風格類型的書或雜誌。十勝地方擁有豐富的物產,但是和流行、品味、文化好像扯不上什麼關係。高原淳笑說,講得極端一點,自己身為帶廣人,對帶廣印象最深的就是這裏是燒肉之鄉!雖然豬肉蓋飯很有名,但是帶廣人平常不會經常光顧,反而更喜歡吃燒肉,每次聚餐就要去吃個烤羊肉什麼的,所以他打趣說:「講得誇張一點,我覺得自己簡直是被連鎖燒肉店養大的!」但是這樣的帶廣,因為不認為自己很棒、不會故作姿態,也沒有文化包袱,所以往往能挖掘到受訪者與土地上最真誠的故事。當年《Slow》才出了兩、三期,編輯團隊就知道路線走對了,原來只要努力,沒什麼不可能,在帶廣也可以做出有質感的生活風格雜誌。
新移民帶來新活力
一路走來,轉眼十年已過。回到故鄉這些年,高原淳發現北海道正在改變。在一些不為人知的偏遠小城鎮,保護森林、扶持藝術家、改良農法等草根運動四處醞釀發酵。這些運動也許沒有響亮的口號或主流媒體關注,卻是社區居民基於愛鄉愛土的情懷而自動發起;還有不少轉變的契機來自外來的移居者,新鄰居和舊街坊一起努力,創造更多元的、屬於北海道的美好價值。
「以前會從本州搬來北海道的人,大多是退休的老夫婦。但是現在不同了,很多年輕人懷抱着理想,嚮往北海道純淨的自然與生活方式而來。這些人看見我們早就習以為常的美好然後將之發揚光大,為地方和社區帶來新的刺激。」高原淳分析這些外來的「新移民」對北海道帶來的影響。
「我們會繼續發行雜誌,還希望能出幾本好書。如果說雜誌是訊息的傳遞,那麼書本就肩負了教育的功能。我指的教育,並非單方面要教人家什麼大道理,而是希望我們發行的東西,能喚起更多年輕人改變家鄉或人生的動力。希望北海道的好,有更多人知道,並願意為她努力。」高原淳說出了對出版事業的未來期許,包括電子商務,也將逐漸取代郵購成為銷售主力。然而無論是透過郵購或網路,《Slow》的選品基準始終如一:「我們販售的每樣商品,都能讓消費者經由購買而對北海道的自然、以及生活在北海道的人們產生正面影響,如果《Slow》與生產者、消費者共同創造出這樣的循環,對我們而言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
分享完在燒肉之鄉做文化事業的心路歷程,臨別前我問高原社長,如果印刷與出版持續穩健發展,還有什麼是他想嘗試的。高原淳抓抓頭露出招牌的靦腆笑容,「如果可以把員工都照顧好,我應該會繼續拍照吧!這些年北海道的變化挺大,例如新的飯店或休閒農場開發案,許多小時候看慣的自然景致正一點一點的消失中,想想蠻感傷的。」將未來或許會隨着開發而消逝、記憶中最純淨美好的故鄉風景留在相機底片裏,是高原淳願意花一輩子完成的事情。
这个文章给我一个梦想,生活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