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富里動工那天,用了最傳統的方式來祈佑平安:乳豬、燒雞、高香,Alex Bent同他的合作夥伴們站成一排,手捧祭祀的紙錢,向着某個正確的方向鞠躬,再鞠躬,然後燒掉,揚起的飛灰宣告石塘咀最時髦的地產項目之一正式開工。一切順利的話,到2016年底,這幢三層高的舊樓將改造一新,出租給別具一格的餐廳、選品店或者工作室。設計師、畫廊主一類的創意人士湧入這裏,也許就邊喝着咖啡,邊隔着闊亮的落地玻璃窗打量對面的典當舖,開始一天的工作。
Alex與搭檔Dinesh Nihalchand在2005年共同創辦地產公司District 15,日富里是他們最新的項目之一,也是自從地鐵落成的一年多來,舊區石塘咀眾多新住客中的一位。現在從日富里往石塘咀街市方向走兩三分鐘,就是兩度獲得「亞洲最佳糕餅師」稱號的新加坡廚師Janice Wong在香港開設的概念餐廳COBO HOUSE by 2am:dessertbar;沿着彎彎曲曲的山道往上爬,數十米長的小小一條保德街,就有土生土長的中菲混血兄弟開的「Ga Gi Nang」(音同「家己儂」,閩南話裏「自己人」的意思)酒吧,以茶飲知名的「茶.家廚房」,澳洲風咖啡館Artisan Garden Cafe,本地手造皮鞋品牌Saph+等創意小店。
「過幾年,這裏很有可能會變成下一個太平山街,」Alex 說。
微型社區輪番出現
太平山街位於香港最古老的街區,離英軍登陸香港的水坑口街只有幾分鐘的路程。自香港開埠,這一帶聚居了大量華人,並在1894年的鼠疫爆發期間成為重災區,如今附近一帶的卜公花園、東華醫院、香港醫學博物館及為數不多的棺材舖子,都提示着這段歷史。不過如今提到它,大家更容易想到咖啡館、古董家品店、畫廊、風格強烈的首飾店等獨立小店。人們將其連同附近的幾條街道,比照中環的SOHO區,稱之為POHO。「年輕人在廢墟上做着自己喜歡的事,」香港作家歐陽應霽在一次訪問中這樣描述太平山街如今的面貌。
早在POHO這個說法被發明以前,Alex與Dinesh就注意到這一區的潛力。那還是District 15剛成立的2005年,距離2003年的SARS和反23條大遊行還並未太遙遠,「人們的心態變了一點,有點緊張,有些不安,」Dinesh說,「而人心變動之際,總意味着會有新的機會出現。」
在Alex看來,這些新機會包括「人們變得更願意探索,希望尋求點不一樣的東西。」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中環的專業人士有種臭名昭著的「懶惰」,那就是他們幾乎不願意或者沒什麼時間離開這區去別的地方玩樂。Alex與Dinesh算是個例外,他們在香港出生長大,在英國和美國接受教育,回港後加入跨國大型企業,既去蘭桂坊喝酒,又懂得在港島西邊的老區裏找到最美味的叉燒。兩人感受到周圍人蠢蠢欲動的需求,又不怎麼被傳統束縛,2005年在離太平山街幾分鐘的荷李活道222號,買下一幢被普遍認為「風水不好」的舊樓,花了快兩年時間改造成名為Kush 222的設計酒店,外牆全黑加上Bose DVD機、Bang & Olufsen電話等名牌家電,一張住客卡通往兩人自己就愛去的消閒空間,並提供折扣。酒店大受歡迎,到2010年,District 15以購買價的兩倍賣給以精品酒店為主業的Ovolo集團。
自此District 15確定了自己的經營模式:努力挖掘「有點不一樣的」舊房產,翻新並重新定位它們,多半自己運營,時機合適的時候再出售。十餘年來,公司改造的空間有酒店、辦公室、畫廊及零售店舖等。同時,類似太平山街這樣的年輕社區開始在香港各個地方輪番出現:柴灣、黃竹坑、觀塘、太子、深水埗,甚至靠近深圳的元朗。「香港現今的房地產市場是一系列微小區域的集合,每個區域都有自己的風向、發展和動力⋯⋯除了紐約之外,我想不出還有哪個城市的拓展規模能與香港相當。」本地OKAY地產公司顧問Robert Diefendorf 2016年初在《南華早報》撰文分析道。
「交通的發展正令一切事情變得容易,15年前人們能做的就是去蘭桂坊喝杯酒,但現在最酷的事情則是到油麻地喝本地製造的手工啤酒。」Dinesh說,「香港在不停發展新的社區,現在輪到石塘咀和西營盤了。」
低調地融入,建立新的社區
在Alex和Dinesh看來,石塘咀以及與它緊密相連的西營盤有很多與太平山街相似的地方,同樣有獨特的歷史──石塘咀在上世紀初是著名的煙花之地,而西營盤是香港開埠後英軍駐扎的營地;同樣有大量可供漫步的細小街道;都靠近中環而同時還保存着老區的人情味。兩人希望日富里能與周圍環境有所聯繫,「不是那種在紐約或是別的什麼大都市都能找到的創意空間」,他們打算採用自90年代起就在香港街頭迅速消失的霓虹燈作為招牌,並在一樓劃出20平方呎的空間,作為名叫「Hawker」的迷你單位,然後租給外賣快餐店,或是規劃成迷你展廳、開設快閃店,這些都是向「這區曾在街上打拼的小販致敬」。
「我們希望日富里融入地區,不要太過引人注意。」Alex說。雖然在霓立虹燈與小販都因為新的條例規管,行蹤日漸難覓的今天,重提舊事,也沒人說得清這到底是有點特立獨行,還是更貼切地呼應了老區的風貌。不過District 15的「低調」方案,不約而同地被區內許多新住戶採用:幾條街以外酒吧Ping Pong 129,提供齊全的琴酒酒單,並完全保留了其前身作為乒乓球室的狹窄紅色大門,稍不留神就極容易錯過;而最近由峇厘島遠道而來的Potato Head Hong Kong,是集餐廳、咖啡館、選品店及音樂試聽屋為一體的綜合空間。它的經營概念及超過8000平方呎的空間面積,在香港中小型零售店舖中並不多見。第一次前往時,它那與附近居民樓同色的全白外觀和實在是有點不起眼的黑色招牌,讓我足足在附近繞了好幾圈。
「我們不想太突出自己,」Potato Head新上任的創意總監Aisha Speirs聽完我的遭遇後,解釋說。Aisha在加入Potato Head之前,是知名雜誌《Monocle》香港區總編,2013年從紐約搬來香港後,就住在港島西,對這一帶十分熟悉:「西營盤是一個舊區,有大學,有許多老房子,很多家庭住在這裏。我們熱愛這種真正的社區感,並不想破壞它,比如在這裏建一棟高樓,掛上醒目的招牌什麼的,這不是我們願意做的事。」
根據Aisha的說法,Potato Head來到西營盤,是看中這裏「悠閒而又不太商業的氛圍」,這和公司注重家庭的理念不謀而和,而散落在舊區裏的獨立店舖,也營造出令人愉快的創意社區感。在我的採訪中,這幾乎是所有店舖來到這個老區的原因。「除了這裏,你覺得香港還有什麼別的地方能找到這樣的空間呢?」ethos創辦人之一Jacky 說。ethos 是2014年底進駐山道的一家綜合空間,除了售賣全球各地獨立設計師品牌,還有一個咖啡館和展覽空間。Jacky 表示,在高房價的香港找到一個明亮、高天花、遠離市區喧囂的悠閒空間並不容易:「買這些東西的人也不算多,我們主要還是想為本土創意產業做點不同的事情。」
Alex和Dinesh欣賞這些有獨特概念的店舖,這也是為什麼他們願意將日富里租給這類店家的原因。「有趣的餐廳、畫廊及工作室,能吸引人們前來,有助於一種新的社區出現。它們能為香港帶來不一樣的視角,讓這裏變得不那麼無聊,」Alex說。
緩慢的仕紳化,可能嗎?
不過 Alex 也承認,「沒有任何一種社區是適合所有人的」。他和Dinesh想參與營造的社區多半是屬於這樣一群人的:年齡在23至45歲,喜歡設計、美食、冒險、有一定消費能力且十分全球化,這並不是西營盤及石塘咀多數居民的特徵。1964年,社會學家盧斯.格拉斯(Ruth Glass)在對倫敦中心的伊斯林頓的研究中提出著名的仕紳化概念,指出當中產階級進入勞工階層居住的區域後,「破落的房舍變成高雅而昂貴的大宅,直至所有的原居勞工階層遷出」,並稱這一系列問題為「富人的尷尬」(embarras de richesses)。
「我在香港長大,當然知道人們多不喜歡地產商,甚至包括我媽媽,」Dinesh說。「不過事情在發生變化,」Alex補充道,年輕一代的商人可以「有更細緻的審美,並對環境、社區等公共議題有更多關心。」
「緩慢的發展」因此成為District 15重要的做事方式:「我們進駐這一區已經12年了,並且一直都很喜歡石塘咀,不過直到現在才遇見真正適合我們的物業。大的地產商不會像我們這樣做事情,太慢了。」
翻新,而不是完全推到重建,也是District 15一貫採用的原則:「所有的事物都有其來龍去脈,我們每到一個空間,都會了解它過去是什麼,並且嘗試在設計上講述它的故事。我們是設計的信徒。關鍵點在於真實感,不然你創造的就是迪士尼了。」
就拿日富里及其周邊來說,Alex表示,「我希望它變成下一個太平山街,而不是下一個SOHO;太平山街有許多有熱情的獨立小店舖,花了7、8年時間才變成這個樣子,而SOHO的發展速度非常快,主導其間的也多半是大型公司。」
不過Alex也坦率表示,當時機合適的時候,他們會對日富里的商家加租,「這是對地區繁榮程度的反映,一種自然而然的市場調節行為。」但 District 15並不是要做一籃子買賣:「沒有優質的租客,我們也無法生存下去。舊是一種魅力,也是我們的生意與眾不同的關鍵。因此,我們和租客以及周圍的環境,更像是一種合作夥伴,我們希望努力保持社區的平衡感,雖然這並不容易。」
「我們是因為喜歡這一區才來這裏的,這裏的空間和周遭的環境很適合表達Potato Head的概念,」Aisha 說,「我知道的許多店家他們本身也住在這一區,你可以說我們也是本地人。雖然仕紳化或許終究會成為事實,而且是我們無法控制的一個事實。」
附錄:想要親身體驗老街區魅力,請參考我們製作的散步指南
讀者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