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K11,他們剛於上星期在上海,以一整個展覽,重新喚醒我們,關於一個早在1969年便已萌生的真善美和平概念。展覽的名字叫Bagism(中文為「包。現代」),此字為John Lennon及Yoko Ono於1969年一個宣揚和平的記者會上首次啟用,兩口子整場記者會以白布包裹全身,沒有露面,只是透過工作人員在外面拿着咪高風讓他們講話。
他們的意思,是如果人們可以像住在一個手袋裏面,便不用因為膚色、性別、種族、打扮、年齡等而影響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外間的人便可以很純粹的接觸並了解他們所要講的東西、想要傳遞的信息。Yoko更進一步解釋他們造這個字的靈感來源,是來自法國著名作家 Antoine de Saint-Exupéry創作的經典《小王子》,裏面有一句,「One sees rightly only with the heart, the essential is invisible to the eyes.」,意思即是,要觀察或了解一個人不要光看外表而是直搗人心。
兩口子厲害的地方,是以一個大眾明白的日常用品,簡單的內外兩極概念,便能帶出深奧的做人道理。同時他們開設的工作室亦從Bagism引申出來以Bag Productions為名,一直貫徹着這個哲學。
當然,真理從來便擁有讓人作不同詮釋的無限空間。Bagism落在今次K11舉辦的手袋展覽策展人之一Elisabeth Azoulay手上(其餘兩位為青年策展人劉品毓及大陸尖端媒體《週末畫報》主編及策展人葉曉薇擔任策展顧問),便成為一個內外兼全的概念。這位來自巴黎的策展人,大學攻讀政治經濟學,畢業後留校任教,現為巴黎政治學院教授,同時創立Babylone公司,主營圖書出版、影視製作和策展等業務。照她的說法,展覽希望人們能從通常只着眼手袋外貌的視點,兼容至手袋內裏的內涵,而當來到內涵這種「語境」,便更容易讓人借題發揮。
所以今次展覽除了集合300餘件跨越400年歷史的手袋外,還特別和15位當代藝術家合作,讓他們以Bagism為主線創作,通過欲望、資訊、生活/軌跡、性別、現成製品、傳統、廣告、社會參與以及消費者等9大主題,發表他們受Bagism啓發的藝術作品。他們包括何采柔、胡為一、李爽、梁遠葦、廖逸君、羅智信、靳山、彭薇、王浩然、王恩來、王思順、于吉、徐震、張恩利、趙要等,作品涵蓋了平面、立體及多媒體藝術等範疇,有些和手袋結合,有些則從外觀看完全和手袋無關,它們和400年歷史手袋一起紛陳會場,合演了一場貫穿400年的古今對話。
如果只對手袋有興趣,這個展覽亦絕對不會令你失望。我在現場轉了一圈,感覺真的是從來沒遇上一次便能觀摩到跨越400年的手袋設計,信息量蠻大,是那種不可能一次便看完的展覽,值得重覆欣賞,幸好展期至10月9日,讓有興趣的朋友較容易安排時間。
而整個展覽叫我印象最深的展品,還是一批名人用過的原裝原版手袋,包括摩納哥王妃Grace Kelly用過的Hermès原版手袋、Coco Chanel親手設計的手袋、Jane Birkin的原版手袋及Elsa Schiaparelli和Yves-Saint-Laurent等時裝設計師的私人手包等。我不是因為他們是名人便感到有趣,而是從這些手袋身上,我真的能看見歲月及使用的痕跡。
其實從來便對vintage的東西有莫名喜好,像手袋便總覺得是老舊的更吸引,每次到巴黎有空的話,都會到Palais Royal裏Didier Ludot的vintage店看看有甚麼新到的舊手袋,當然,如果它們是著名而且耐看的設計,便會更感興奮。今次能在一個展覽看到那麼多滿載歷史的設計,大家可以想像我的喜悅。
今次Bagism是近年非常流行的跨界別展覽,簡單的說,便是把藝術品和設計物放在一起展出,觀眾處身其中,有時可能會覺得無所適從。因為藝術和設計從來是兩種相反的創作模式,藝術是發問問題,藝術家可以天馬行空;設計是解決問題,設計師大多要從功能出發。
以前我們看展覽大多比較純粹,要不便是看一個藝術展覽,嘗試解答藝術家想發問的問題;要不便是看一個設計展覽,看看設計師如何聰明地解決生活問題、如何兼顧實用和美感的平衡。前者看問題,後者看答案,但在21世紀的今天,很多展覽都以跨界的形式出現,藝術和設計之間的分界亦愈來愈模糊,藝術品可以延伸產品在日常生活上應用;設計也可以只生產一件,珍貴如藝術品一樣。
所以現在的策展人所面對的難度為前所未見,尤其是針對跨界的展覽,一不留神便會落得精神分裂的觀賞體驗。今次Bagism的策展團隊以一個著名大眾歷史典故作為契機,實在非常聰明,不單為展覽賦予一層生活哲學性的意義,同時由外而內,深入淺出,輕描淡寫便帶出一個從一開始便註定成功的展覽,男女老幼咸宜,欣賞性和實用性並存。
現場還設立了一個有趣的投影拍攝小佈景,大家只需站到佈景前,上方的投影機便會把你投射至左方一個大型手袋模型上,此時你便可以舉機對着手袋拍照或叫朋友代拍,跟着便會得出一張印有你身影的特別版手袋相片了。而當大家把這一張照片上傳社交媒體後,彷彿整個展覽的意義才叫圓滿,無論是藝術還是設計還是展覽本身,都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飛入尋常百姓的手機屏幕裏去了。
讀者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