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新手媽媽問我有關初生嬰兒「戒夜奶」的問題,說身邊好友的孩子在出世不久都刻意戒掉夜奶了,自己的卻怎麼還不行?我通常會反問她們:「為何急着要戒夜奶呢?」
初生嬰兒在任何時候都應該得到餵哺的滿足,無分晝夜。現在有不少醫院都鼓勵母親按嬰兒的需要餵哺,因為研究發現,媽媽這樣做會令孩子腦部發展更佳,而且在學術上的表現也會較好。事實上,餵飽孩子理應是母親的天性,試問一個媽媽怎能眼白白看着因肚餓而哭鬧的孩子而不給奶吃呢? 當我們硬着心腸不去回應孩子的需要,我們其實沒注意到,親子間的情感聯繫正在消失。
我所認識的新手媽媽,大都充滿愛心,總是悉心照顧嬰孩。不過坊間的育兒文化,着重任務多於聯繫,很多育兒方法其實都漠視了嬰兒情感的需要,常令媽媽們無所適從,充滿壓力。
尤其當見到別的同齡孩子已可以自己入睡、成功戒尿片等,新手媽媽們便焦急了,為了讓孩子能「趕上大隊」,不惜狠下心腸,例如聽見孩子哭崩了也不抱起安慰⋯⋯最終孩子真的不再哭啼了,也連帶降低了孩子對自己內在需要的敏感度。而父母,卻還為此驕傲,認為孩子被訓練得相當乖巧,甚至因此惹來其他家長的羡慕目光。
其實每一個嬰孩都是獨特的,各有不同的生活節奏,有些孩子很快就不需要「夜奶」,有些半夜仍需要媽媽哺乳和安慰。母親的責任,就是要滿足他們的不同需要,過程需要無比的耐性和毅力,卻會令母嬰雙方感覺快樂滿足,從而建立緊密的連繫。
嬰兒最大的需要是吃奶,當她們感到肚餓,會以哭聲表達,哭泣是學習與人溝通的第一步,媽媽透過餵哺回應,讓嬰兒吸吮得到飽足,這為餵食三部曲:飢餓感、哭泣、吸吮,關係着成年後解決問題的基本步驟:感受、思考、行動。如果嬰兒期可以容許表達感覺並且得到滿足,孩子長大後也會懂得識別自己的感受,可以適切地與別人溝通,以思考取代哭泣,以行動代替吸吮,能有效地處理人生各樣的事宜。
我們的家庭充滿愛意還是要求?父母有否尊重孩子的感受、體貼兒女的需要呢?當父母願意放下對子女的期望,才能真誠地認識自己的子女,接通他們的心靈網路,發生真正的聯繫。
今天互聯網非常發達,人與人之間都能輕易連上,卻並非真正的聯繫,大家都懂得用各種表情符號在網上表達自己的情感,卻沒有花時間在真實世界作心連心的接觸。真正的聯繫並非單靠言語,彼此交流時的身心表達更加重要,這才是真正聯繫的鎖匙。
讀者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