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場模擬TSA家長考試開始

這天之後,我終於一睹TSA怪獸的真面目… 編者按: 為什麼香港小學生們聽到TSA這三個字都叫苦連天...
家長參與模擬TSA考試。
風物

編者按:

為什麼香港小學生們聽到TSA這三個字都叫苦連天?這問題,我們問過很多家長,可是都找不到答案。於是,孩子有孩子叫苦,家長有家長漠視,書桌上那重甸甸的TSA補充練習,長久以來都沒消失過。

TSA,究竟考的是什麼?為什麼孩子都聞之色變呢?

香港教育界近年愈來愈多聲音建議廢除TSA考試,教協甚至把它打為「怪獸」,指他擾亂整個小學教學生態。教育局卻一直指TSA是低風險評估,成績不會與個別學生掛鈎,因此絕不應帶來操練。兩者的說法,相隔了整條維多利亞港。而在校門外的家長,更是一頭霧水,只能順水行舟,按着家課冊,陪着孩子操練。

在今年六月底,正值小三學生考完TSA後數天,《端傳媒》邀請了約20位來自不同階層的家長,到大埔一家小學同考一次TSA,嘗試讓家長們設身處地嘗嘗TSA的「滋味」。

我們也特意為你預備了一份TSA精選試題,如果你想知道孩子們正在操練什麼,趕緊試一試。

然後,你必定有興趣知道,這TSA評估在爭議聲中仍能留下來的原因。一位曾多次參與TSA內部討論的教育學者,特地為我們撰文陳述他為什麼舉手贊成保留TSA的前因後果,讓我們從另一個比較鮮有的角度,反思這個把香港逾30萬名小學生帶入「操練場」的評估制度。

家長參與《端傳媒》的模擬TSA考試,設身處地嘗一嘗孩子的感受,整個過程由小朋友「監考」。攝:Xaume Olleros/端傳媒
家長參與《端傳媒》的模擬TSA考試,設身處地嘗一嘗孩子的感受,整個過程由小朋友「監考」。

這是六月底的一個早上,陽光燦爛,約20位家長暫時放下孩子,隻身踏進了大埔林村公立黃福鑾紀念學校的校門。她們的手袋裏,今天都多了一枝鉛筆和一塊擦膠,為的是將要應考的模擬TSA考試。

課室每張木桌的左上角,早平躺着2014年全港小三學生的TSA數學考卷,原本的應考時間是40分鐘,因為應考的是成年人,我們把時間減半,即家長們有20分鐘時間作答。

這天家長們除了數學卷外,還須應考中文視聽資訊卷和中文閱讀卷。從家長的臉上,你會輕易看到那種久未應試的忐忑感,雖然,大部分來應試的家長,都擁有大專或以上學歷。

超齡考生的試後檢討

「中文閱讀理解較難,文章字數太多,在如此短時間內看那麼多字,還要理解文章內容,我覺得對小三學生來說有困難。」其中一名考生黎太,在試後的討論小組內,跟大群考生分享她的考後感。

「數學較難,題目多,不太有信心時要複算,浪費很多時間,結果我做不完這份卷。」另一名考生張薇說。試卷沒做完的,其實不只張薇一人。根據我們的統計,當天有八位考生沒答完試卷,空了五題或以上沒答的,也有四人,其中有考生更漏空了21題呢。

家長在參與模擬試後,互相討論應試的感受。攝:Xaume Olleros/端傳媒
家長在參與模擬試後,互相討論應試的感受。

另一份教這班超齡考生頭痛的是TSA視訊卷。考試模式有點像昔日的電視遊戲節目,先看一段影片,然後要回答問題。考專注力、觀察力,也考記憶力。

考生陳曼儀說:「影片好快,內容也跟日常生活無關(那片段講的是化學有關的話題)沒可能看一次就能理解內容兼牢記資料,邊聽邊看,很難兼顧。」

如果TSA真如最初設定般,考的是學生的「基本能力」,這次模擬考試無疑就是告訴這群超齡考生:你的水平未達標。難怪有考生試後摟着兒子說:「我以後都不會罵你了,原來,現在的考試遠比我想像中艱深。」

沒操練做不了的TSA

2004年,教育局推出「全港性系統評估」(Territory-wide System Assessment,簡稱TSA),對象是小三、小六和中三學生,考核範圍包括中國語文、英國語文和數學三個基礎科目。

考試的設定,原本只為考核學生的基本能力。教育局一直強調,TSA是低風險的評估,原意是讓學校透過評估成績的數據分析,掌握學生在各主要學習階段是否達到「基本能力的水平」,而評估報告不會跟個別學生的成績掛鈎,當局也不會公布個別學校的表現。

也即是說,學生只要留心上課,應該就有能力應試。

學校給了小朋友一個概念,TSA是很重要的,一定要盡力去做。雖然我常告訴他,這考試跟你無關,不及格也沒問題,但小朋友仍很緊張,辛苦了一年,足足一年。

家長考生貓姐

只是,十年過去,TSA評估內容似乎已愈來愈拋離基本能力。在孩子眼中如是,在老師眼中更甚。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在2015年3月至4月期間進行調查,訪問了139位小學課程發展主任,以及1,916位小學中、英、數的科任老師,結果顯然,TSA早已超越了學生的基本能力,而且為同學及老師帶來甚大壓力。

圖:端傳媒設計部

急升了的「基本能力」

「教育局寫出來的基本能力重點一直沒多大分別,但TSA考核的內容不同了,為什麼呢?」香港教育學院數學與資訊科技學系助理教授馮振業說,原來,教育局有一份名為「基本能力試用稿」的文件,是按照課程列出基本能力評估的重點,而TSA考卷內容也該是根據這些評估重點去擬定的。

《端傳媒》曾就這「基本能力」的定義查詢教育局,教育局發言人回覆指,在「基本能力試用稿」中已列出學生在各主要學習階段必須掌握的基本能力和知識,而中、英、數三科「基本能力試用稿」的重點及內容,配合TSA自2004年推出以來,一直沒有增刪。也就是說,當局訂定的「基本能力」準則沒變,然而,按其設計的TSA,題目卻變得愈見抽離和艱深。

十年過去,香港孩子的基本能力,真的飆升了嗎?攝:Xaume Olleros/端傳媒
十年過去,香港孩子的基本能力,真的飆升了嗎?

事實上,現時的TSA中文閱讀評估卷,要求小三學生在40分鐘內看兩至三篇文章後回答問題,每篇平均長達500字;英文科的應考時間則只有25分鐘,但學生需要在四個部分看圖或閱讀文章後回答問題,最後還得完成一篇作文;連視聽資訊也要求學生牢記三段分別長達三至四分鐘的影片內容……

女兒思行唸小三時,為應付TSA考試,一星期要讀17篇TSA中文文章!一份中文閱讀評估卷有四個版本,四個版本都要做,文章都是一模一樣的,只是題目有些不同……她都做到曉得背誦了。數學科更設有生字簿,要寫菱形、三角形等生字,以免學生考數學卷時因寫錯字而被扣分!

代課老師李花香

若將考試要求量化,作十年前後的比較,香港孩子的能力,應急升如香港樓價。

由家長及教育界人士組成的TSA關注組,便曾就小學三年級的中文及英文科TSA閱讀卷進行分析,了解十年來試題的差別。其中,他們以小三TSA中文閱讀評估卷一作標準,量度卷內首兩篇閱讀理解的文章長度,結果發現,自2004年開始,文章幾乎都在一直加長,直至2011年才開始逐步回落,但與十年前的水平仍差距甚遠。

圖:端傳媒設計部

出題深度跳級

閱讀量是一回事,題目的深度也是一回事,受訪的老師都說,TSA題目一直在暗中「跳級」。曾任教小學中文科、現職某小學數學科科主任蘇家儀老師,就有這樣的觀察。

「中文小三TSA近年的熱門題型之一,就是賀卡,但以前學校都是在較高年級才教寫賀卡的。又如數學科的菱形,課程是四年級才教其特性,例如四邊一樣長、無直角等,但現在的TSA試題不時考學生辨別菱形。」

而這種TSA題型,已悄悄擴散至平日的教學。

大埔林村公立黃福鑾紀念學校陳喜泉校長說:「學校想早一點讓學生適應TSA考試,所以,一年級校內考試卷的題型,都盡量朝着TSA題型出題……例如英文科TSA考卷,從頭到尾也是一個情景,那老師在設計校內試卷時,也以同一主題貫穿全卷。」

因為TSA考題比較困難,或會超出學生的能力,老師對於學生能否單靠已學懂的基本知識去答題,感覺全無把握,那如何是好呢?惟有反覆操練。即是說,不是做一次,不是做至你明白,而是做到你熟練。

香港教育學院數學與資訊科技學系助理教授馮振業

「昔日縮班殺校潮時,教育界覺得TSA是教育局決定學校存亡的其中一個指標。事實上,TSA也是量度學校成功與否的一把尺。將來當學生人數又不足時,會否用這數據作為縮班殺校的理由呢?老師們眼見其他學校都在操練TSA,也會感到壓力,如果我們不操練,恐怕我們的學生會蝕底。」大埔林村公立黃福鑾紀念學校陳喜泉校長補充。

參加完《端傳媒》TSA模擬測試的家長們,也紛紛說經過親身體驗後,認為TSA考的並不「基本」。那麼,究竟TSA在測試學生什麼能力?速寫能力?超強記憶力?還是純粹應試技巧和能力?

「TSA考學生什麼基本能力?我們做老師的也不太清楚,只(訓練學生)望見題型便懂如何答,那便成績好,那就能保護自己學校、自己學生與同事!」蘇老師說的「保護」,是為了保住學校收生率,以便向教育局、校董會交代,解除縮班殺校的危機。

但,誰來向學生們交代?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