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馬曼容:金馬評審團的膽識,與獲獎的中國電影

對長期關注電影的影迷們而言,如何從這份名單中解讀出電影未來的動向,才是金馬獎最重要的價值。
台灣 影視

今年金馬名單,大多如賽前預測,剩下二選一或三選一的抉擇──如《日曜日式散步者》、《日常對話》、《翡翠之城》的硬核、親情與生存;許冠文、柯震東、范偉之間,演自己與他人的層次與區別;林柏宏與曾志偉的幽默與催淚;金燕玲與劉蓓間的哭喪與悲愁。

本屆金馬獎並無最大贏家,每部影片最多獲獎兩項。從中港台三地作品獲得獎項,由中國十一項居首、港台各五項、馬來西亞則獲一項;這個結果引起台灣一些民眾不滿,譏評金馬獎「宛若對岸的金雞百花獎」。

不過其實,姑且不論影片產地,從獎項給予上,卻能看見評審獨到又顧全大局的口味。對照複審的入圍名單,我們能眼見決審評審加入後的風向改變──例如《一路順風》的八項入圍到只拿下最佳美術設計,以及眾多溫情小品的突圍。這些,皆能看出此屆評審團的大膽。

評審團的膽識

《七月與安生》中,周冬雨和馬思純的雙雙封后,是此屆評審團的敢為之舉。

在此之前,53年金馬影史上,僅出現過四次雙人並列獲獎,分別是第28屆女配角的王萊《推手》和潘迪華《阿飛正傳》、第40屆新人獎的鄭智允《跑吧!孩子》和王寶強《盲井》、第41屆新人獎洪顥瑄《擁抱大白熊》和楊祐寧《十七歲的天空》,及第46屆男主角張家輝《證人》和黃渤《鬥牛》。

此屆與前四次不同,是出現在同部片的雙女主。過去以同片入圍的有《臥虎藏龍》的楊紫瓊和章子怡、《藍宇》的劉燁和胡軍、《無間道》的梁朝偉和劉德華、《風聲》的李冰冰和周迅。不過其中,僅有《藍宇》的劉燁和胡軍勢均力敵,與此次周冬雨和馬思純相近。

評審團的組成和選擇,造就了這次的影史首例。這次許鞍華在投票前,提議增加第六個選項「並列」,過去並無先例;而評審團們也以三分之二人數通過表決,並在最終做出兩人並列的選擇。為何說評審團的可貴?翻開資料,《藍宇》當年也曾經提過「並列」選項,可惜被評審團否決,再不停翻案下,最終改票才讓劉燁勝出。倘若無今屆評審團的敢為,影迷也難以見得如此經典畫面。

此外,在最佳劇情片的決選中,最終由《八月》和《再見瓦城》競爭。本屆評審團討論從最佳劇情片開始討論──這是李安擔任第50屆金馬獎評審團主席時的做法。評審團在其他獎項都尚未被討論下,把最佳劇情片頒給張大磊的處女作,從小男孩視角回望父輩時代的《八月》,也是有膽識的決定。這個決定,需要承擔讓這部新導演作品成為「空降」得獎作(沒有得到任何小獎的最佳劇情片)的風險;而這是很罕見的狀況。

不過話說回來,空降或頒給新導演作品是不好的嗎?第50屆金馬獎的最佳劇情片《爸媽不在家》,入圍六項,最終獲得四項,即是導演陳哲藝的首部作品。而金馬獎史上唯一空降的最佳劇情片,是第23屆入圍三項楊德昌的《恐怖份子》,最終僅得最佳劇情片一項。雖然當時賽果出來也引起相對多的爭議,但時至今日,會有人批評《恐怖份子》是一部不配獲得最佳劇情片的作品嗎?

《八月》獲獎,引起些許微詞;但是否實至名歸,應交給時間驗證。

最佳劇情片,何以敗在新導演獎?

拍出最佳劇情片《八月》的新導演張大磊,同樣入圍新導演獎,原本看似穩妥,卻意外敗在黃進的《一念無明》之下。讓眾人大為驚訝。畢竟如果讓新導演拿下最佳劇情片,最佳新導演獎理應也一併囊括。

《八月》今年首映的第一站,是中國第10屆西寧FIRST電影節;當時該片備受看好,最後卻在該屆獲獎名單不見蹤影。結果本片來到台灣的金馬53,卻一舉奪得最佳劇情片。 《八月》是一部具有溫潤色調,與1990年代回憶的作品。主席許鞍華稱表示,導演對黑白光影有足夠細膩度,加上不著痕跡的場面調度,故事更有如十九世紀俄國作家契訶夫的風格,讓她十分感動。

今年評審團的組成,十七位中有九位為編導,也都在各自作品中,展現人與人,也與時代的關係。尤其更能想見許鞍華會特別喜愛此部片,在不到200萬人民幣的製作下,極簡低限也展現溫情,除了新電影的沿襲,更還頗有許鞍華式《天水圍的日與夜》和《桃姐》的味道。

說到《天水圍的日與夜》,則會想到本屆另一部備受肯定的,是榮獲新導演獎黃進的《一念無明》。《一念無明》的優秀,在於該片呈現出天水圍式的緊閉,蝸居之樓和劏房之窄,直接以符號式的生活環境,以躁鬱症為外皮,暗喻香港都市壓力與長期社會心病。而本片拍攝期間僅有16天,預算僅200萬港幣,導演能在短時間將演員情緒處理到位,令人敬佩。

兩相比較,《八月》的完整度勝於《一念無明》;而《一念無明》勝在時間壓力和資金緊缺下,黃進的亮眼表現。評審團中的陳建斌、馬志翔、姜秀瓊等,都是才剛執導過首部作品的導演,對黃進成就的艱難想必體會更深。

金馬盛會中的中國電影

在典禮之後,許多人總因得獎片中太多中國出品,批評金馬成了對岸的金雞百花;但其實金雞百花都不可能把最佳劇情片頒給《八月》。金雞獎是中國政府籌辦,獎都頒給大公司出品,絕非獨立製片。百花獎則隨民意取向而走,有別於以藝術價值定奪的金馬獎。

從此次囊括金馬幾個重要獎項(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改編劇本)的中國作品觀察,能嗅出中國電影內在的異質性:

得獎的《八月》是張大磊首部作品,由蒙古著名導演麥麗絲投資,成本不到200萬人民幣的獨立電影,卻能運用實景、素人演員,拍出如此氛圍,關於時代的記憶,也關於男孩的成長。

榮獲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最佳男主角的《不成問題的問題》,是婁燁御用編劇梅峰的首部導演作品。本片在今年第29屆東京國際電影節,奪下最佳藝術貢獻獎。其北京電影學院青年製片廠製作,雖看似學院派作品,實質上卻是在「新學院派」計畫底下,讓老師能在創作同時帶學生實踐的作品。最終獎項雖頒給導演梅峰與影帝范偉,但作品中,也能看見梅峰帶起編劇新秀黃石,以及大量啟用電視劇背景演員的傳承精神。

別於前兩者較兼顧學術與獨立性的作品,贏得最佳女主角獎的《七月與安生》,以及贏得最佳導演獎的《我不是潘金蓮》,屬於較為商業性的文藝片。前者是一部中港合拍片的良好示範,也是中國女演員再次的演技展現。在陳可辛監製下,曾入圍金馬最佳新導演的曾國祥確實掌握女性情懷的勾動。周冬雨和馬思純一放一收、缺一不可的互補個性,從小說後設再至結尾翻轉。兩位女主即電影本體,以成就一部商業文藝通俗電影。

相反,由華誼出品的馮小剛《我不是潘金蓮》,反到是一次任性的展現,但這一任性卻能顯見馮小剛的玩心。馮小剛找來范冰冰不計形象地演出農婦,與眾位男星飆出精采的對手戲;馮式幽默搭上編劇劉震雲的文本,配合電影配樂杜薇的擊鼓申冤,用豐富的視聽語言,著實將諷刺官場政府十分到位。雖然《我不是潘金蓮》仍稍嫌匠氣,中期節奏拖沓,但從影片圓方轉換和以說書手法呈現故事,仍能看出導演巧思。

獲頒金馬獎各個獎項的中國電影,雖然都來自同樣國家,卻能看見從製作上、手法上,甚至是初衷上的歧異──涵蓋從文學到商業、從低限到繁複的光譜。評審團的肯定,也顯現中國今年電影類型展現多元,給金馬增添不同視野。

從金馬獎名單,看華文電影思潮

每年金馬獎,總會因獎項分配而有紛爭。但現行評審團制度的可貴也在此,每屆成員根據其不同偏好,開出不同名單,反映電影界變遷的態度與思考。更重要的是,金馬獎作為一年一度的華語電影盛典,呈現華文文化圈每年的電影成績單。從入圍到得獎,我們能讀出華語電影的變化。對長期關注電影的影迷們而言,如何從這份名單中解讀出電影未來的動向,才是金馬獎最重要的價值。

今年10月初,金馬獎公布入圍名單時,我簡評為:「國片少許為代表,陸片獨立製片當道,港片「新」勢力逐漸抬頭,卻仍有演員斷層疑慮。最重要的是後生可畏,不容小覷。」而從今屆得獎名單,更能眼見中國獨立製片最終稱霸金馬,國片雖有少許為代表,但今年整體水平仍不及得獎者。而港片「新」勢力的抬頭,也透過評審團的投票獲得確認。

金馬53之後,台灣不能因得獎失利而憤慨,反需自身檢討不足,遠望未來發展。新的一年,金馬54也正運籌帷幄。相比今年新導輩出,明年大導爭鋒,勢必會讓競爭更為激烈!

(馬曼容,影評人,中央大學資管系學生,個人部落格 Pony World

讀者評論 2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華語電語影展 全華人共襄盛舉
    中國電影拿獎多 我們也摸摸鼻子認了
    誰叫技不如人
    但容我指正下
    在金馬獎籌備上你們中國不是主辦國
    所以說與其說中國的獎項
    不如說全華語圈的獎項

  2. 中国现在也就金马还说的上是有含金量,金鸡百花毫无公正,香港金像奖视野太小没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