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林倢:譚德塞歧視風波下,台灣的身份政治與國際觀

藉此事件或許是檢視國際情勢,以及反思由台灣公民社會自主發起的國際倡議策略的好時刻。
2020年4月16日,台北圓山飯店點起「ZERO」的字樣,表示台灣沒有新增2019冠狀病毒確疹病例。
公共衛生

世界衞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上週在記者會上影射台灣外交部操作網路攻擊、根據他的族裔進行死亡威脅與種族歧視羞辱,引發台灣社會的不滿。台灣政府在隔日立刻回應,要求譚德塞對於 WHO 排除、歧視台灣而道歉。

面對譚的指控,台灣公民社會也迅速發起行動。由沃草的林祖儀、YouTuber 阿滴與設計師聶永真等人發起的紐約時報全版廣告募資,在一天內便迅速達標。然而,團隊提出的初稿卻引發了廣泛的討論,部分人質疑是否應在美國疫情嚴重之時登報控訴 WHO 與中共的欺壓,也有人認為「Taiwan can help」的論述應該重新思考,或探討登報是否為最有效益的策略。

此次 WHO 事件引發的討論熱度與行動速度,的確展現了台灣對於長年在國際上被邊緣化的挫折,以及公民社會意圖在國際上為台灣發聲、為台灣的公民外交盡一份心力的能量;也因此,藉此事件或許是檢視國際情勢,以及反思由公民社會自主發起的國際倡議策略的好時刻。

2020年2月28日,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WHO總部出席新聞發布會。
2020年2月28日,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WHO總部出席新聞發布會。

譚德塞舉動可能的政治意味

譚的指控,並不是沒有機會打擊台灣在國際社會上的形象。

台灣網路上的確有羞辱譚德塞族裔的攻擊言論,但簡單研究便可發現,提出這樣言論的用戶並不多,且言論集中出現在三月底的少數平台與論壇中。事實上,查看 Google Search 的相關數據可發現,從一月底至今,與譚德塞相關性最高的種族歧視用語是「中國豬」,而非「非裔」。

而譚德塞選擇在4月8日回應擴散率實際不高的非裔羞辱,此舉不論是純粹情緒化的表現、或是有策略打擊台灣國際形象的作為,背後的政治意義與動機都十分耐人尋味。

在國際政治的脈絡下來看,譚的部分意圖很可能是轉移焦點、降溫近期歐美國家掀起的向 WHO 與中共政府究責的輿論。在譚德塞召開記者會前一日,美國共和黨在眾議院提出了暫停 WHO 經費直至譚下台的決議案,因為台灣早在12月31日便已向 WHO 通報疫情,卻被忽視。因此,藉由攻擊台灣,譚很可能意圖減低會員國國家(包含美國)任何凍結資金、責任調查動作的正當性,也拉攏非洲會員國的同情與支持。

細看譚的言論,他的攻擊不止於隨機的個人抱怨。套用西方跟台灣人指控中國政府養網軍、散布假訊息、打大外宣資訊戰的模式——儘管沒有實質證據,譚卻點名台灣外交部「知道」這個「行動」 (operations,指涉這些攻擊是有組織性的)、卻沒有撇清與這些行動的關係(didn’t disassociate themselves)。譚選用這些技術上正確,卻又會讓受眾在潛意識中做出滑坡推論的用語,指控台灣外交部沒有事先做出此地無銀三百兩的行為,將台灣外交部放置在了一個如何回應都可能出錯的位置上。

在歐美社會,非裔相關歧視絕對是要被問責、批評的事件。筆者以為,如部分台灣網友諷刺譚德塞是「習近平養的黑奴」這樣的言論,儘管諷刺的重點可能是「奴」,但西方世界看見同一句話,所看見的第一個羞辱性文眼可能是「黑」。儘管理性上或許可以理解台灣與中國的關係有其特定脈絡,但不同國情與身份政治的各地,可能會有不同的訊息解讀。譚的指控,並不是沒有機會打擊台灣在國際社會上的形象。

2020年4月8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華盛頓特區白宮舉行的2019冠狀病毒新聞發布會上講話。
2020年4月8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華盛頓特區白宮舉行的2019冠狀病毒新聞發布會上講話。

川普真的為台灣出氣了嗎?

美國內部的輿論恐怕與某些人的台灣視角大相逕庭。

在登報行動結束後,川普(特朗普)於4月14日宣布將暫停美國挹注 WHO 的資金,並指要對 WHO 應對疫情的失職與掩蓋進行審視。許多關注事件的台灣網友為此舉叫好,並認為川普給了譚與中共一個教訓,也為台灣出了口氣。

然而,美國內部的輿論恐怕與某些人的台灣視角大相逕庭。

美國國內並沒有太多的焦點放在 WHO 的失能、中共政府應被追究的責任等問題上,反而,因為川普政府的抗疫失誤,此項決定大多被自由派視為川普政府在模糊失職焦點。不少人認為,美國的呼吸器數量已經嚴重不足,在此時脫離 WHO 只會讓美國的死亡人數繼續上升、醫護人員繼續深陷困境;也有不少人批評川普未等待國會的調查並逕行單方面宣布停止資助,民主黨眾議員更主張川普違反運用聯邦資金的相關法律,此舉只是模糊焦點、意欲卸責。

以美國的慘況來說,不難理解美國民眾的憤怒。然而,川普對中共採取的強硬姿態,常被美國自由派批評為川式瘋狂、激化右翼情緒、靠攏保守價值的錯誤決策。2016年底,當不少台灣人把「川蔡電」視為「外交勝利」時,自由派儘管認同台灣的民主價值,卻不一定贊同川普「危及美國外交政策的瘋狂之舉」。譚德塞風波後被台灣人視為發聲平台的《紐約時報》,當時也曾在社群媒體上直播訪問中國路人對於「川蔡電」的看法,以凸顯川普此舉的「驚世駭俗」與「獵奇荒誕」之處。

因此,筆者認為,在部分台灣人為川普政府在國際名聲上為台灣帶來的短期利益、或給中共的難看叫好之時,也應該意識到,由川普做出的事,在輿論上必定與川普政府的右翼、保守品牌牽連在一起。正因如此,許多川普政府在國際政治上做出的「友台」、「對抗中共」的舉動,時常被視為川普的出格。在這樣的脈絡下,台灣必須正視川普政府所謂的對中國的反制,其所凸顯的,其實未必是台灣在美中競爭中的戰略角色。

美國自由派有這樣的反應也不難同理。如同台灣社會面對中共打壓而高升的國族情緒一樣,對於美國自由派來說,川普在美國國內危殆的進步價值與其政策引發的社會問題,遠比中共在國際社會上對於自由秩序的影響更危急。但也正因如此,在台灣本土意識逐漸成為社會主流之機,台灣人必須在追求主體性之時,正視並省思以國族情緒動員的代價。

若在國際論述上台灣意欲凸顯的中國因素、乃至「台灣應被視為一個非中國的國家看待」難以與歐美自由派重視的議程與價值接軌;若台灣天真的以為靠著川普政權隨興的「反中」舉措可以在國際社會上為台灣打破困境;若台灣的論述只停留在「我們跟中國不一樣」,而無法找尋到其他重要國際議程參與⋯⋯台灣在國際社會上恐將難以用建設性的方式與世界加強溝通、爭取支持。

台灣人募資在《紐約時報》刊登的廣告於4月14日登出。
台灣人募資在《紐約時報》刊登的廣告於4月14日登出。

個體也可能成為國際政治玩家

不論是從基本的人權觀、價值觀上,還是國際行動的策略上,台灣人都應該意識到「國族梗」、「身份梗」不應成為反撐國際空間、增強台灣論述的手段。

以此事件來說,這並不意味著要苛責台灣必須成為一個完美的、沒有任何種族歧視、網路言論盡善盡美的國家與社會,或扮演純潔的受害者——實際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和社會可以做到。但是台灣人必須清楚台灣所處的國際局勢與現實,並理解自己作為國際公民社會的一員,自身行為可能帶來的代價。

資訊戰對於國際政治的影響是巨大的——當中國政府加強國內資訊控制、鞏固自己的政權,並有系統地由上而下控制訊息生產、向外影響世界言論自由與資訊控制時,民主國家的政府必須在不傷害自由價值的前提下,協調自己的公、私部門乃至公民社會來抵禦——這並非易事。

以美國經驗來說,本應作為公共外交單位的美國新聞署(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Agency),後來因無法放下冷戰宣傳思維,而逐漸被邊緣化,最後解散。然而隨著近年各國對甄別資訊的要求提高,美國在2017年通過《國防授權法案》,將「抵禦境外國家與非國家針對美國、可能危殆美國利益之政治宣傳與假資訊」的業務,納入原先負責抵禦擊恐怖勢力的「全球作戰中心」(Global Engagement Center)底下,以因應近年面對俄國、伊朗、中國等的政治宣傳與假資訊行動。

儘管全球作戰中心在川普政府的支持下快速擴張,獲得了更多的資源支持、得以更有系統地應對資訊戰,卻也因為去年有工作人員在推特上攻擊立場「不夠反伊朗政府」的美國人權、智庫工作者,而信譽受損,被美國自由派視為川普的揚聲器;因此即便多數人理解抵禦資訊戰的急迫性,全球作戰中心卻在運作上涉嫌侵害美國言論自由,因此必須如履薄冰地持續經營跨黨派、跨部門的全力共識。

面對專制國家系統性的資訊戰,民主國家的政府、私部門和公民社會該如何在不犧牲自由價值的前提下,相互協調、對抗假資訊,恐怕是現今自由世界最大的難題之一。「與惡龍纏鬥過久,自身亦成為惡龍;凝視深淵過久,深淵將回以凝視」——不只是台灣,歐美國家也仍在資訊時代的國際博弈中,持續探索言論自由的界線與體現。

而台灣近年以來公民社會對政治事務的積極參與,使得政府跟公民社會、非官方的單位之間的界線愈趨模糊。作為公民社會的一員,必須理解到自身行為可能對局勢造成的影響。尤其在這次譚德塞的事件中更可以發現,如個別網友和平台對譚德塞黑人身份的歧視言論,在疆界都被網路模糊的時代,都可能成為在真實世界中具有價值的情報——可以被商業單位利用,也可以被政治單位利用。

因此,不論是從基本的人權觀、價值觀上,還是國際行動的策略上,台灣人都應該意識到「國族梗」、「身份梗」不應成為反撐國際空間、增強台灣論述的手段。台灣要在國際上發揮作用,有其他更有效及可探討的方式。

2020年3月16日,台灣嘉義車站外的白熊戴上口罩,遊人拍照留念。
2020年3月16日,台灣嘉義車站外的白熊戴上口罩,遊人拍照留念。

「Taiwan can help」,不只是捐口罩和防疫

在為台灣的國際命運激情之餘,台灣社會應積極找尋把自己實際地鑲嵌進現有國際體系的作法。

經過正反爭辯,台灣公民的登報行動,最後由組織者在採納了三百多位資助者的意見、檢視了共約二十多份文稿建議後完成,也引發了歐巴馬(奧巴馬)時期常駐聯合國代表 Samantha Power 的推特關注。而筆者以為,Taiwan Can Help 的論述與實踐,也不應止於此次的防疫。

由近期在總統大選中嘗試抵抗中國資訊戰影響,到此次防疫舉措所獲得的關注,是台灣繼續尋求實際、多元化的公共外交與國際參與的好起點。然而,為台灣取得認同的方式不只有片面呼籲正名、要求承認,或是對於中共打壓的控訴,而是應該正視國際現實,尋找在「被正式承認」與「被排擠」之間,繼續前進的方式。

台灣的公民社會或許不盡完美,但是卻有許多值得分享給國際社會的經驗;包含官民部門的合作,公民社會抵禦中國影響力,向政府問責、走向開放政府的經驗。筆者認為,政府與各部門應尋找在人權、民主的國際發展領域,參與國際社會的具體機會。

以台美關係為例,台灣在現今引領美國亞洲政策的印太戰略中,不只有國防安全合作上的角色。在潘思於2018亞太經合會上提出的 Indo-Pacific Transparency Initiative 方針下,強化印太地區國家的透明(Transparency)與良好治理(good governance),成為美國在國際發展合作上的重要方針,並將以此方針協助印太區域發展中國家的公民社會建立韌性、法治價值、以及對政府的問責性等。美國國務院在2019年的《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促進共同願景》報告(A Free and Open Indo-Pacific: Advancing a Shared Vision)中,也提到印太戰略與台灣的新南向政策緊密合作。

若台灣公民社會能夠在非正式外交的管道上尋找與美國官、民單位的有建設性的合作方式,協助印太地區發展中國家的公民社會發展,也許是提供台灣公民社會經驗、強化台灣在亞洲有別於中國模式、與東南亞國家建立實質關係,以另一種方式強化「台灣作為國家主體」的重要機會。

「Taiwan can help」,不是只能向國際強調台灣焦點、台灣視角、台灣必須是主角。在為台灣的國際命運激情之餘,台灣社會應積極找尋把自己實際地鑲嵌進現有國際體系的作法,尋求在國際現實中,凸顯台灣主體地位的具體路徑。

(林倢,台灣人,旅居華盛頓DC的國際發展NGO工作者)

讀者評論 19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台灣哪來的所謂江南人士造就當年輝煌啊…最有名的江南是被蔣經國派黑道暗殺的美國人啦

  2. 江南作为东亚中心?
    从南宋算也只有1000年啊 。更不用说东亚这个概念也没存在几千年……
    当然,你要从良渚算,掩耳盗铃说石器时代,杭州就称霸全球了 那也。。。没毛病。祝侬开心。

  3. 额………中国猪就不是歧视了吗?

  4. 想否認江南作為幾千年東亞文明中心的人大致有幾種: 1.中國北方人,以權利定中心; 2. 港台人士,以近半個世紀的突然”發達”自居”高位”。實際上哪怕港台,也多為江南人士創造的當年輝煌,例子太多,不必多舉

  5. 專制和民主本來就有對立優劣之分呢,被專制假消息污染危害的民主國家本來就十分無辜。西方國家有些極右團體怎麼來的?很多都是受到中俄外宣影響

  6. 同意@勿言,批評極權不等於污名化中國人、中國文化、中國民間力量和文明水平,但是江南是「文明中心」說法非常偏頗。

  7. 「民主極權二分法」不是冷戰思維,就是現實。台灣和中國不是不能有交流,什麼樣的方式是個問題。更何況這篇文章就是反對冷戰思維,提出台灣主體性不能依靠川普極右麥卡錫。

  8. 一個字,好。我覺得比如在少數族群和LGBT方面,台灣就可以提供自身經驗。

  9. 港台媒體過於強調台灣,反而忽視了中國大陸不同地區在防疫的表現,就簡單拿江蘇省而言,其吳語地區的蘇州無錫常州城市群,因經濟發達,交通方便,同中國其他地區的交往甚密,迄今為止確診案例100多,尚無人員死亡,包括在一開始其他地區紅衛兵式的封城下,江南地區的封城管制也相對文明和進步很多,而這些局部地區的優秀表現,雖被國際社會模仿,卻從不能得到港台和海外媒體的正視。中國確實有很多進步的地方,但部分港台媒體為了尋求自己的政治目的,在報導上從未客觀,甚至對中國的污名化實際也是對東亞文明中心江南的污名

  10. 文章论述的预设前提还是冷战思维下简单的民主极权价值的二分法。这种二分法没法看到互动主体的演化可能性和交流的可能性。在这样的思维下,台陆不两立,甚至交流本身也是罪,因为交流会导致“渗透”。当然,也只有在这样的思维下,台湾的论述才可以在国际关系的实力论述中占据道德优势。

  11. 想知道作者有沒有自己的網站或專頁。在思想坦克上看過他發表的另一篇文

  12. 确实很有启发性。不过在写作“要尽力弥合国际政治正确叙述与本土言论自由价值”的方面,似乎倾向于表达“说黑奴是容易引起指控的”,而“说中国猪而已没那么严重”的意识,显得所谓种族平等观念好像只是装裱自身国际性和谋求国际地位的精致话语一般。还有就是,当“专制国家散步假信息”时,“民主国家是在保卫言论自由的前提下进行澄清”的对比论述,一方面把所谓专制与民主作为两个对立且价值有优劣之分的术语,另一方面显示出了很奇怪的潜在心理:“民主国家”是在为澄清自己的无辜而奋战。在国家层面,似乎并没有什么无辜与邪恶。没有危险的民族和所谓不同类型政权的国家,只有危险的政治情景和政策安排罢了。如此而言,各国只是在为利益而战罢了,倒也没什么正义邪恶之分。

  13. 文章写得真好,很有启发。谢谢作者。

  14. 很有建设性的文章

  15. 有一點不認同。川普上任後從「川蔡電」至今,與川普對台政策有關的許多新聞下評論及朋友間的討論,有外交勝利感的普通民眾極少,最多人同意的看法是:國際社會是現實的,謹言慎行;台美無建交的事實勝於其他表面功夫;一切靠自己努力,尤其商人靠不住。要不,金曲獎上扛著「我在亞洲,我反美帝」的旗幟從何而來,台灣內部討論多元,但天真的外交勝利感應該只存在於媒體的誇大標題,但不也常被群眾在評論區打臉?

  16. 像我们伟大社会主义祖国就决不允许这些吃饭砸锅的人存在。

  17. 为什么出卖国家利益的人可以用“自由派”这么好听的名字冠名。

  18. 這篇講得真好。

  19. 這篇比一海票網紅名嘴以台灣中心邏輯對美國政治誰就是抗中誰就是親中的一根筋解讀好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