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歡迎來到對話之島系列文章!本篇文章的編輯或記者將在評論區留言互動,與讀者交流新聞背後故事。歡迎在評論區提出提問與回饋,開啟與記者、編輯的對話。
極端天氣已經成為新常態。目之所及,災難、悲劇、死亡的數字不斷累積,我們不應該在下一次極端天氣襲來時,才意識到氣候變遷將給人類社會和自然生態刻下無法逆轉的印記。在天氣變得更壞之前,人類可以做點什麼?端傳媒推出「暢想未來氣候」系列報導,透過當下的現象、過去的歷史、城市規劃和社會政策的實例、討論,為未來氣候提供新視角。
首篇報導聚焦香港,在這個被視為氣候韌性甚高的城市,風和雨也曾造成大量人命死傷,如何在歷年的慘痛教訓中,建立起一套面對惡劣天氣的基建體系?斜坡治理、排洪設計和海岸線管理,在新的氣候風險面前,可以如何做得更好?
首篇報導聚焦香港,在這個被視為氣候韌性甚高的城市,風和雨也曾造成大量人命死傷,如何在歷年的慘痛教訓中,建立起一套面對惡劣天氣的基建體系?斜坡治理、排洪設計和海岸線管理,在新的氣候風險面前,可以如何做得更好?
在超強颱風樺加沙襲港一個月後,香港仍可見今年第二個十號風球留下的破壞痕跡。
將軍澳海濱長廊旁,多家被嚴重損毀的餐廳仍在修復;在香港仔,富麗敦海洋公園酒店的玻璃大門被海水沖毀仍然圍封。所幸,這場帶來驚濤駭浪的颱風未造成嚴重傷亡,破壞主要限於沿岸設施。
「香港的氣候韌性其實很高,相對於全世界大城市來說,香港很多方面都值得稱讚。」前香港天文台長岑智明對端傳媒表示,全球少有地方像香港那樣在超強颱風後幾乎一日內恢復運作,但問題是「應對將來的挑戰,我們要看哪個方向做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