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擋不住的歐洲電商潮:SHEIN在法國巴黎首家實體店遭抗議|Whatsnew

在法國公共輿論中,SHEIN的低價不是企業效率成果,而是用戶安全與監管邊界被擠壓的結果,通常是將風險轉嫁給消費者、工廠工人及環境本身。

擋不住的歐洲電商潮:SHEIN在法國巴黎首家實體店遭抗議|Whatsnew
2025年11月3日,法國巴黎BHV Le Marais 門前有示威抗議SHEIN涉嫌銷售具有兒童性暗示特徵的性玩偶事件。攝:Amaury Cornu/Hans Lucas/AFP via Getty Images

電商11月5日,與巴黎市政廳一街之隔的BHV百貨(Bazar de l'Hôtel de Ville)出奇緊張。數輛警車早早到達,帶來治安部隊與隔離欄杆。但在BHV百貨這一側,不少顧客提前數小時排隊,來參加電商SHEIN第一個線下店鋪開業,氣氛有著鮮明對比。

這是SHEIN在法國、乃至全世界開設的第一家常駐實體店鋪,BHV百貨還特別促銷:在SHEIN專區的所有消費金額將100%返還為可在全店使用的購物券,為這個具象徵意義的一刻增加噱頭。

馬路另一側則成了行為藝術舞台。環保主義者和兒童保護組織以各種手段表達不滿,法國SGM集團(Société des grands magasins)創始人,也就是BHV百貨的掌門人梅爾蘭和排隊顧客交談時,略帶挑釁地說:「那些大喊大叫的人(抗議者),他們跟您(顧客)的關係不大,他們不知道如何著裝。」

當記者詢問有關維吾爾人權問題時,梅爾蘭回覆:「您可真是位有意思的記者,您總是問問題,卻從來提不出解決方案」。除了巴黎之外,這位年輕負責人還管理著分別位於法國5個外省的5家老佛爺百貨(Galerie Lafayette),它們都將在12月前陸續設立SHEIN專區。但老佛爺百貨為保護自身品牌,已經宣布將終止與SGM集團合作,要求這些商場撤下冠名。

線下之外,SHEIN深陷旋渦

實體店的喧囂之外,法國各界幾乎對SHEIN開設首批實體店明顯抵觸。尤其在所謂「SHEIN-gate」持續引發輿論震動之下——該平台先前被揭露,涉嫌銷售具有兒童性暗示特徵的性玩偶事件。近一周以來,圍繞這家中國超快時尚平台的爭議進一步發酵,議員、部長、行業協會和消費組織紛紛表態。 

11月5日上午,法國城市和住房部長讓布倫(Vincent Jeanbrun)公開批評在市中心開設SHEIN實體店是 「戰略錯誤」,將衝擊本已脆弱的市中心商業生態。他強調政府正努力採取稅收優惠、城市更新項目和活絡本地市場等政策,試圖讓小型商鋪重回城市核心。讓布倫表示,SHEIN是一個受惠於社會傾銷及生態傾銷的平台。意思是企業得益於商品生產地的勞權與環境法規不足,才能販售廉價商品而獲利。

讓布倫說:「我們不能一邊呼籲支持本地商業,一邊又為那些把生產成本外部化、把稅收責任最小化的企業鋪紅地毯。」

5日下午,法國政府暫停在法國境內瀏覽SHEIN網頁,直至「此平台可以向公共權力證明其全部內容符合我們的法律和規定。」過去一週,法國經濟部長萊斯居(Roland Lescure)不斷公開警告會暫停其頁面。

2025年11月5日,巴黎BHV百貨公司門前,反對一切形式針對兒童暴力的組織「Mouv'Enfants」成員舉著寫有「保護兒童,而非Shein」的示威牌。攝:Dimitar Dilkoff/AFP via Getty Images

同一天媒體報導,法國南部一位倉庫分揀包裹人員在處理SHEIN的破損包裹時,懷疑內部出現未成年女性玩偶而報警。警方迅速根據送貨地址將買家拘留。此外,法國中間偏右的共和黨(LR)議員韋爾莫雷爾–馬爾克斯(Antoine Vermorel-Marques)在社交媒體發文及受訪時表示,自己可以在SHEIN平台自由買到指虎、彎刀這種A類管制武器,已立刻向司法機關報告。

這一系列表態被廣泛解讀為,法國政府對跨境電商的監管姿態將會增強。國民議會多名議員也要求「重新審視低價值包裹(<150歐元)的免稅政策」,認為此政策實際上為SHEIN、Temu等平台提供結構性價格優勢,壓迫本地實體經濟與合法申報納稅的企業。Temu亦是來自中國的電商購物平台,以提供大幅折扣的廉價商品為特色。今年8月,美國也全面取消「小額包裹關稅豁免」政策,800美元以下的小額包裹將依不同標準課稅。

同時,國民議會將矛頭直指 SHEIN 本身。產品進口監管信息調查小組要求SHEIN在15天內接受聽證,說明其供應鏈透明度、產品合規監管機制及平台內部審核流程。目的在於查明SHEIN是否能證明其商品來源合法、勞工待遇合規,以及不存在規避歐盟環保與安全標準的情況。

負責該調查的議員韋爾莫雷爾–馬爾克斯表示,聽證重點有三:其一,SHEIN能否公開供應商名錄及生產流程;其二,其內部是否存在合規審核與撤展機制;其三,平台是否具備識別和屏蔽違法商品的能力。他說得直接:「我們需要知道:SHEIN 到底是在遵守規則,還是在系統性利用規則漏洞。」

在立法者看來,這不僅僅是商品監管問題,也關乎誰制定市場規則、誰為其成本買單、誰在承擔外部性問題。聽證已不只是信息調查,而是象徵歐洲消費市場與跨境電商模式的一次正面碰撞。 

千夫所指

 SHEIN早已面臨各種指控。首先,多份來自法國消費者協會和歐盟產品安全監管機構的報告都顯示,SHEIN以極低價格銷售的大量商品,都有品質波動大、化學成分超標、產品結構安全性不足等隱患。法國消費者協會 UFC-Que Choisir 聯合歐洲合作機構,在10月對SHEIN和Temu在售的162款產品抽檢,結果69%的商品不符合歐盟標準,57%被認為對用戶存在真實風險。

具體來看檢測結果:部分飾品中致癌金屬鎘的含量高出法定上限8,500倍;兒童玩具中的甲醛含量超標4至5倍,可能導致皮膚敏感、呼吸道刺激甚至長期健康損害;而在受檢的54款USB充電器中,僅有2款完全符合歐盟安全標準,其餘產品則有觸電、過熱乃至起火的風險。 

這些數據讓一句話變得格外清晰:便宜從來不是沒有代價的,「低價」往往是以消費者的健康和安全為交換。

而在法國公共輿論中,SHEIN的低價不是企業效率成果,而是用戶安全與監管邊界被擠壓的結果。這樣的認知正不斷強化,也反映超快時尚的深層系統性問題:快速上架新品與極致成本壓縮,通常是將風險轉嫁給消費者、工廠工人及環境本身。

2025年11月5日,法國巴黎Shein首家實體店開業當天,一位顧客在BHV百貨公司購買了一件快時尚品牌Shein的商品後離開。攝:Thibault Camus/AP/達志影像

就在9月,法國國家信息與自由委員會(CNIL)對SHEIN處以 1.5 億歐元罰款,理由是其網站和應用程序大規模收集用戶數據用於廣告追蹤,卻未取得用戶自由、清晰、可撤回的同意,違反了法國和歐盟關於Cookies及個人數據保護的法規。此外,SHEIN的「撤回同意」機制也有缺陷:用戶即使選擇關閉Cookies,追蹤仍可能持續。

SHEIN在法國的月活躍用戶約達1200萬人,其追蹤數據被認定為具有「大規模與系統性」特徵,因而處罰額被提升。儘管SHEIN聲稱已按照監管要求整改,並表示將向法國國務委員會和歐洲法院提起上訴,認為該處罰「過於嚴厲且帶有政治因素」。

與此同時,法國紡織與服裝工業聯盟(UFIMH)和歐洲紡織聯合會(Euratex)也向布魯塞爾遞交聯名信,要求歐盟加速對「超快時尚模式」(ultra-fast fashion)進行監管立法,並對不符合歐盟安全、環境、透明供應鏈標準的產品實施強制下架、查驗和關稅補足。

當美金不再好賺,Shein怎麼辦?
當稅務優惠不再,供應鏈要公開,中國模式可能會水土不服。

擋不住的歐洲電商潮

 SHEIN 幾乎成為當下法國輿論場中「最不受歡迎的品牌」。然而在批評聲浪之外,SHEIN和Temu所代表的中國跨境電商勢頭並未放緩,反而在歐洲持續擴張。

自2024年以來,隨著跨境直郵物流鏈條的成熟和社交媒體購物習慣的普及,歐洲市場迎來中國小包裹進口巔峰。僅2024年就有至少4.6億件低於150歐元的小額包裹進入歐洲,超過9成來自中國。在這個價格區間內的包裹免繳關稅,代表跨境平台能以極低成本直接觸達消費者。 

面對激增的包裹數量,法國政府今年4月宣佈,將對SHEIN、Temu等平台每一件包裹徵收「處理費」,以彌補監管、物流和關務檢查的公共成本。這並未阻擋消費者的購買熱情——平台訂單量仍在增長,低價依舊是無法替代的消費動機。

SHEIN的崛起處於一個格外敏感的時刻:法國本土成衣品牌普遍處於下行週期。通貨膨脹削弱家庭可支配收入,更多消費者開始追求性價比,傳統品牌利潤被壓縮,門店接連關閉,就業崗位隨之流失。對政府而言,這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社會問題。本地零售業萎縮削弱了市中心商業生態,也加劇部分城市和社區的空心化。因此,對跨境電商採取強監管是一種具有政治正當性的行動:保護就業、保護本地產業、穩定市中心商業組成。

正是如此背景下,SHEIN在巴黎市中心開設首批實體店才被城市部長稱為「危險」。既是輿論情緒的具象化,也是政策態度的提前宣示。

2025年11月3日,法國巴黎瑪萊區Bazar de l'Hotel de Ville百貨公司(Le BHV Marais)開業前夕,一張巨幅海報上印有Shein集團執行主席唐偉和SGM集團董事長兼BHV總裁 Frederic Merlin 的照片。這是中國快時尚零售商Shein在巴黎的首家永久門市開幕前的宣傳活動。攝:Abdul Saboor/Reuters/達志影像

中國平台來,法國利益走

不同於亞馬遜(Amazon)等在法國建設倉庫、繳稅並創造就業的電商企業,SHEIN的商業模式幾乎不向法國本地經濟回流。商品在中國生產,分銷通過跨境小包裹直郵完成,倉儲和服務體系大部分設在境外,稅基也相應外移。在法國,SHEIN所創造的唯一增長是訂單量,而不是就業、稅收或工業價值。

在批評者看來,消費者所節省的幾歐元,最終是以失去本地工作崗位、削弱產業結構和增加廢棄物為代價。因此SHEIN的爭議不僅止於「穿不穿」或「貴不貴」,更上升至社會結構與經濟主權層面。

對中國來說,SHEIN出海面臨的阻力,也是自身經濟轉型陣痛期的真實寫照。一方面,歐洲消費者在巴黎車展上被中國產的電動車不斷驚艷;中國品牌如小米或榮耀的手機,在歐洲也越來越有一席之地;哪怕是中國的文創盲盒,也能在歐洲年輕人中掀起一股股浪潮。但在SHEIN平台購物時,依舊是「廉價味」撲鼻,又何嘗不是在拉「中國高端製造」轉型的後腿呢?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