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解读| 端解读:一宗中国间谍案,为何引发英国政坛焦虑?

从保守党“中国研究组”到伦敦超级大使馆,各种基于国家安全、产业利益、民主价值等的疑虑充斥英国政坛。

端解读:一宗中国间谍案,为何引发英国政坛焦虑?
2023年2月6日,英国伦敦的大笨钟前,手持扩音器叫口号的抗议者。摄:Frank Augstein/AP/达志影像

一宗无法进入法院受审的刑事案件,却为英国政坛带来超过一周的风暴。

这起案件引发两党领导人互相指控对中国政策摇摆、危及国家安全,政府也极其罕见地在短短四天内针对本案安排三次议会报告询答。至于在野党领袖更选择将自己每周向首相提问的机会用于谈论此一案件,舍弃当周多个其他重大政策议题,即使政府于同周首度证实可能即将增税,也敌不过此一议题的重要性。

这起案件的被告是两名英国公民,他们被控为中国政府担任间谍,在2021年至2023年期间搜集英国政坛内幕资讯;其中一位直到被捕时都仍在英国国会任职,而且为下议院先后两任外交委员会主席工作,这两位国会议员又同时是保守党内对中鹰派群体的领导人物。

检查官早在去年4月就已正式起诉两人,却在今年9月中、也就是原定首次开庭审判的半个月前宣布撤回告诉,本案因此终结,日后除非符合非常严格的法定条件,否则几乎不可能再行起诉。而且,检察官的理由是“证据不足”──但这不是因为检察官相信两名被告的说词,认为两人可能并未从事间谍行为,而是认定两人虽然有为中国打探资讯,但由于没有证据足以认定中国构成对英国的“国安威胁”,因此无法满足入罪的法定条件。

所以,对英国而言,中国是国安威胁吗?在野的保守党立刻指控,政府想必是为了对中国经贸关系,所以向检察官施压,或者至少不愿尽力向检察官证明中国已构成国安威胁。而执政的工党则反过来,指控本案发生于保守党执政期间,主责的文官只能够忠实说明“当时”政府对中国的评估,是保守党自己并未明确定调,疏于确认中国是国安威胁。

对此,许多评论人也都认为,这个案件明明充满技术细节,之所以能够引爆政坛如此巨大的反应,其实未必真正关于该案本身,而是反映了两党、特别是当前执政党对中国政策的尴尬暧昧。其实,有不少跨党派或无党派的法律专家认为,单从诉讼的角度来看,其实是检察官的法律见解出了问题,证据根本已经足够。

相关争论背后的背景,其实是近年来两党政府陆续放宽对中政策,以争取更多经贸机会,逆转2016年至2022年之间渐趋鹰派的路线。但同时,各党政治人物依然普遍对中国有所戒备、有所顾虑,所以不论是此次的间谍案,又或者是中国有意於伦敦兴建全欧洲占地最广的“超级大使馆”等事件,才又会互相串接,触发了政坛更广泛的焦虑与不安。

2022年10月23日,中国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蔡奇及其他新一届常委与记者见面。摄: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甚么是“中国研究组”,间谍案两名被告与蔡奇有何关系?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