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清洁工人甚或普罗大众,或许会问:我们也能够做到吗?
“香港的自由派律师不只在抵抗威权政治,他们的行动其实是个解殖过程”
绕开极化的操作,改以生计议题来吸引选票,造就了今年美国民主党选举大丰收。
马太鞍溪溃坝重创花莲光复乡,政府推“超级大堤”。然而在气候极端化时代,筑堤与迁村之外,防灾可否有第三条路?
中共人事已经出现太多例外,政治越来越不透明,但仍然可以看出背后运转的蛛丝马迹。
政治光谱上的每一个主要政党面对这场危机的反应,都仅仅是在同样的路径依赖之中。
以色列军工业长期借助巴勒斯坦人的苦难谋利,甚至把监控和管治技术出口到极权国家。
日本很可能出现首位女首相,却未必令政治环境更性别友善。这位安倍路线继承者在新时代会否走自己的路,也很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