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伴隨着原生家庭話語在中國大陸社會的流行,年輕一代發現自己與家庭、親人之間存在巨大鴻溝,斷親成為他們處理自己與原生家庭關係的方式。不過,也有一些人嘗試重塑家庭、親子關係的肌理,在家庭這一最小政治單位中實踐新的想像。記者找到三對子女與其母親的故事,嘗試記錄具體的個體處境和人生轉折,去理解他們為何打破舊的家庭結構、如何重建新的家庭環境,如何重新觸摸和連結起親子關係?「當一個女人感到不舒服的時候,她是可以反抗的。」——這樣的故事或許並不遙遠,潛藏於你我身邊。
去年底,江零在影院看了《好東西》。這是一部講述女性友誼和母女關係的電影,上映後連續四周位於大陸票房榜首。看着片中的單親媽媽鐵梅,江零一下想到自己的母親,她們同樣獨自搬重物、修電燈,把女兒撫養長大。
區別在於,電影裏的鐵梅生活在上海,從事媒體行業,家中有一大面書架;江零的媽媽陳葉出身農村,大半生住在江西小鎮,拿着初中文憑。頂着計劃生育的政策,陳葉生下兩個女兒,在丈夫欠債外逃時獨自撫養孩子,離婚後為養育孩子的錢發愁。
陳葉不是完美母親,壓力過載時她打過女兒。江零曾盼望逃離家庭和母親,逃離和母親相捆綁的小地方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