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像獎即將揭曉,又是一個亮麗爭妍的影壇盛宴;而香港電影在2023上半年經歷繁榮小陽春後,卻於2024再度陷入疑似的寒冬:港片產量大幅回落,戲院亦紛紛陷入結業潮。誇張一點說,一間接一間戲院停業消息,可能比今年上映的港產片還要多。連鎖院線不斷縮減經營規模,有著幾十年歷史的老牌戲院,像銅鑼灣總統戲院(2024年4月30日結業)、旺角新寶戲院(2025年4月1日)亦不敵時勢結業,從此成為歷史。諷刺的是,把握機會到戲院門外拍照留念的人為數不少,入場看一齣戲聊以餞別的人卻始終不多。
那種曾經周末戲院散場前後,圍著電影海報人頭湧湧的畫面再不復見,無論是經濟大環境欠佳,還是串流平台風行所致,本地觀眾入場意欲減少已成事實。電影行業輝煌不再,步入憂慮漸深的所謂寒冬期。電影工業各環節中,導演、編劇等創作者一環,本是日常傳媒訪問首選,而今年,為從更多環節、角色和崗位拆解電影蕭條年代之狀況及由來,筆者在每年如約而至、衣香鬢影的香港電影金像獎前夕,一煞風景,到幾間戲院及電影公司走訪了多位電影統籌、宣傳、發行人物,及應對戲院日常票務的前線崗位,也訪問了片商代表,及影展策劃人,談了些紅地毯上星光熠熠、閃爍其詞間,大家未必會傾訴的心底話。
不論前線還是幕後,大家雖對戲院這個光影交匯之地有一份深厚感情,認為觀影體驗不可能被取代,但也切身感到肅條年代的慘淡。要殺出新的去路,談何容易,尤其本地電影十幾年來曾成功憑著一連串謝票活動挽留觀眾,抗衡斥資億萬製作的中外大片;然而謝票文化持續多年,於觀眾已成常態,也現疲態,對催谷票房的成效則越來越低。
那種曾經周末戲院散場前後,圍著電影海報人頭湧湧的畫面再不復見,無論是經濟大環境欠佳,還是串流平台風行所致,香港本地觀眾入場意欲減少已成事實。電影行業輝煌不再,步入憂慮漸深的所謂寒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