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想飛的女孩》影評:電影文化精英的身份認同危機

《想飛的女孩》獲得影展入圍,卻在後續口碑和票房表現上不盡人意,為什麼它陷入了這樣的境地?

《想飛的女孩》影評:電影文化精英的身份認同危機
《想飛的女孩》劇照。圖:網上圖片

文晏導演新作《想飛的女孩》在年初宣佈入圍柏林影展後,立刻定檔中國大陸三月八日婦女節上映。女導演、女編劇,新生代最矚目的兩位女主演文淇與劉浩存,女性故事電影的姿態高調惹眼。不幸的是,該片在柏林反響平平,imdb評分6.3,爛番茄(RottenTomatoes)新鮮度60%。中國大陸上映至今,該片票房停在1697.2萬人民幣,豆瓣近三萬名用戶打出5.2分,與映前媒體預測的2300-4000萬相去甚遠。

除了《想飛的女孩》,大陸院線同期上映了講述二戰後意大利首次女性大選故事的《還有明天》(There's Still Tomorrow),以及講述刑辯律師自身遭受性侵卻發現法制缺陷無法實現公平正義的戲劇錄影《初步證據》(National Theatre Live: Prima Facie),被稱為「史上最強三八檔」。與同期兩部電影比較,《想飛的女孩》的票房與口碑頹勢都非常扎眼:《還有明天》與《初步證據》分別突破4400萬與3500萬票房,豆瓣評分人數各超26萬與18萬,雙雙突破9分。去年兩部最受矚目的女性題材電影《好東西》與《出走的決心》更是票房破億、豆瓣高分,還受住時間的考驗,上線流媒體後也有人反復觀看。

在發行思路上,《想飛的女孩》抓取的點圍繞著兩位流量高、票房潛力好的女演員,在女權主義和女性互助這種流行話題上做文章,加上影展入圍即是一種認可,本應給人影片質量不錯的印象,但它的結局是一槍啞火。一部很顯然在乘著流行議題風浪的藝術片,究竟差在何處,才陷入了這樣的窘境?而那些贏了口碑與票房的藝術片,它們做對了什麼?

《想飞的女孩》剧照。图:网上图片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