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宮崎駿之亂——AI倫理、藝術、知識產權

宮崎駿AI圖片洗版,這樣的作圖是否違反倫理,我們應該怎樣看待這樣使用AI的方法?

宮崎駿之亂——AI倫理、藝術、知識產權
網民用AI生成的吉卜力風格圖像。網上圖片

由特朗普會見澤蘭斯基的新聞照、環保少女的meme圖,到權力遊戲的劇照,這一段時間以來,大量照片被網友轉換成「吉卜力風格」,發佈在各種平台。當這些照片不斷洗版時,開始有人關注這些AI生成的圖片對藝術的影響,不少人引用宮崎駿曾經的觀點,指AI破壞了藝術:

「創作這些東西的人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痛苦。我感到極度厭惡。如果你真的想做這種詭異的東西,那就隨便你吧。我絕不會想把這種技術融入我的作品中。我強烈覺得這是對生命本身的一種侮辱。」——宮崎駿2016年NHK紀錄片

本文無意討論「藝術的本質」。技術發展必定會取代人的工作,這不是AI藝術獨有的問題。早在AI出現前,機器已經取代了手工拉麵、手打牛丸,我們未必會說「機器破壞了拉麵的本質」,以此為理由限制機器的發展。本文不以藝術的角度討論,而從媒體和機器的角度出發,嘗試分析這個現象背後更大的AI倫理和科技發展問題,以及我們能如何與機器共存。

2025年4月8日,一名用戶在手機用 ChatGPT(AI)生成吉卜力風格的圖像。攝:Nasir Kachroo/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