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港中自梳女、姑婆屋:从古到今,不婚如何找到“自主”与“家”

家是什么?哪里是家?原生家庭以外,爱情以外,人还有没有其他支持与照应?

港中自梳女、姑婆屋:从古到今,不婚如何找到“自主”与“家”
香港北区的南涌,百年历史的古雅旧建筑蕴贞堂。摄:邓家烜/端传媒

【作者按】:一个“家”,除了父母子女,还有什么组合的可能?一个人的核心支持,除了原生家庭以外,在近代历史上还存在什么其他形式?如果“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养育一个孩子需要整条村的支持),为什么成年以后世界唱颂的却通常限于爱情?随著愈来愈多人单身,或没有走进异性恋婚姻,还有人口老化、非子化、家庭冲突成常态、社群随离散潮而瓦解,这些问题在当下,不只是闲时的幻想,还愈来愈重要。

2024年夏,香港沙头角的南涌,经过一列红树林、芦苇与农田,再走上半山,是一栋百年历史的古雅旧建筑“蕴贞堂”。四、五十人在此聚集,大家既是来参观这座曾接收乡村单身女性的地方,也是出席《南涌讲古:被遗忘的香港故事》的新书发布。成书之前,研究团队做了前后跨度七年的南涌口述历史访谈研究,蕴贞堂的妇女是书中数个主题之一。几场分享会全都爆满,在研究者意料之外。

时空北移,2022年,来自北京的九十后年轻艺术家浦潇月,带著对“乌托邦建筑”的好奇,走到广东搜寻自梳女居住的姑婆屋建筑。两年多下来,在数十名义工参与下,做成了不少访谈,还将七座保存得较好的古建筑用电脑扫描保存。潇月同样想从历史想像当下:“如果今天再建一个这样的社群或者空间,它需要满足什么需求?”

女性单身,并非儒家传统下的常态,但十九至二十世纪,华南女性其实是有“自梳”、“不落家”、“结双枝”等维持独身的形式。其中“自梳”是指女性在观音前面做梳髻等步骤,宣布“梳起唔嫁”,另找方法谋生甚或养家。据估计,最高峰时期,广东的自梳女占了女性人口十分一1,尤以顺德、番禺一带为多。顺德缫丝业的兴盛曾为女性提供了独立谋生的条件;南洋和香港的经济发展,也容纳了不少单身女性打“住家工”,成为“妈姐”。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