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盧國沾:粵語流行曲盛世中,他緣何當得起香港「詞聖」?

他寫《長城謠》,又寫六四歌曲《祭英烈》;但兩岸三地都傳唱的,是「滄海一聲笑」⋯究竟天下,可有一種華語世界的普世性?

盧國沾:粵語流行曲盛世中,他緣何當得起香港「詞聖」?
香港重量級填詞人盧國沾(1949-2025)。
「香港」正是憑這一點一滴,一曲一詞的文化輸出,為世人認知;這又反之塑造了其時的「香港」身份。盧國沾是這闋香港之歌不可或缺的填詞者,體現了一種香港價值、風格與表達方式。

繼黃霑、顧嘉煇之後,再有一位香港重量級填詞人盧國沾(1949-2025)逝世,可說是進一步終結了由七十年代開始的香港粵語流行音樂盛世。又或者,那盛世早於2004年,即盧國沾生前最後一次發表歌詞作品的時代,便已然過去。

此刻,再提盧國沾及香港曾擁有的流行音樂光輝歲月,不僅是懷念,也是作為一種回顧——追溯其時香港流行曲得以對全球華語世界發揮影响力的歷史文化條件,也同時是對該年代香港流行文化工業及作品特色之梳理。

彼時七十年代,正值中港台三地社會文化截然不同之際,還未出現後來八十年代香港與中國大陸之間相對開放的往來,而香港憑着自身娛樂文化的無拘及活力,由影視作品到流行歌曲都响遍全球每個華人角落。放諸香港內部,盧國沾當時在填詞界的冒起,反映了彼時香港新世代崛起的文化特色。特別是他早年與電視劇相關的歌曲,其流行得從一個社會的發展脈絡來檢視,那是香港新人口構成帶動下,社會對另一種「城市新民謠」的適時需求,也是「電視」作為其時「新媒體」大為普及的結果。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