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香港編劇談故事:怎樣的社會氛圍就有怎樣的作品和觀眾

什麼故事才是好故事,什麼對白是好對白。陳慶嘉、陳思樣、林善對談怎樣講故事,拍故事。

香港編劇談故事:怎樣的社會氛圍就有怎樣的作品和觀眾
香港電影監製、導演陳慶嘉(左起)、陳思樣、林善。攝:Ryan Lai/端傳媒

【編者按】影市進入起伏不定的膠著期,有的電影票房大收旺場,破盡紀錄;有的電影明明看牌面都是流量密碼,最後卻平淡離場。疫情之後的經濟低迷,是否真的也連帶影市也一蹶不振?

用影像講故事,不再是電影人獨佔的優勢,打開YouTube隨時可以看片,可以觀看各種reels和shorts,還有正在興起的短劇。如今的觀眾可以由各種渠道看到各種型態的故事發生。

也許還有對現實的倦怠,生活中的苦況是否已經講得太多?我們還有什麼故事可以講?對未知還有什麼想像,對我們居住的城市還有什麼認識?

這些或許都是編劇的困境吧。這次我們找來不同世代的編劇(編劇出身的電影人)陳慶嘉、陳思樣、林善,一起來談談編劇的現在進行式。

與談人:陳慶嘉 陳思樣 林善

陳慶嘉:香港電影監製、導演、編劇。參與編劇的電影作品有《三人世界》(1988)、《英雄本色》(1986)、《野獸刑警》(1998);曾編導《絕世好Bra》(2001)。近年他亦擔任首部劇情電影計劃的監製:包括《點五步》(2016)、《金都》(2019)及《我談的那場戀愛》(2024)。他也是中文大學、浸會大學的兼職講師,教授電影創作及製作的課程。

陳思樣:生於1997年1月,廣東汕尾。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碩士,首部長片《海不揚波》入圍HKIFF Film Lab。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