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按】香港,現時總面積為2,755平方公里。三面環海,海域總面積為1,650平方公里,佔全港總面積約六成。西面水域靠近珠江口岸,東、南面水域則面向南中國海。從水開拓,既可是自然景觀如河、海、灣、港,亦可成為建設與產業如碼頭與海鮮。在香港的文化中,處處可見「水」字如何活現各種不同的情景狀態:吹水、睇水、整色整水、水貨、度水、抽水、收水。「水」成為人們的意之所向,亦主宰了這片土地的命運。 歷經六年的創作期,本地紀錄片導演黃肇邦終於推出新作《十方之地》。「十方」的廣東話讀音近「拾荒」,一方面透過近音連結至作為主題之一的拾荒者,另一方面又以英文片名(Obedience)引伸至服從,甚至是佛學中代表眾生的概念。
《十方之地》紀錄始於紅磡觀音廟的「觀音借庫」,繼而隨着區內穿梭的靈車、貨車、拾荒者觀察區內的回收鏈。從天光時份限定的墟市,到日夜四出尋找紙皮、家品與廚餘的自僱清潔人士,還有社區內正值重建的舊樓風景。然而,當連接沙田與中西區的鐵路工程延進社區,社區發展的速度大幅提升,那些傳自沙中綫地盤的打樁聲,亦同時震撼到影片中紀錄的人與舊樓。
轉眼之間,黃肇邦已經投身紀錄片製作十年,期間完成了四部長片、一部短片,還有一些其他項目的影片。如此的產量不算驚人,但是處於隨「水」流動的香港,這樣的成績已經是碩果僅存了。 由《子非魚》(2013),《伴生》(2016)到《3cm》(2021),這些電影觸及社會中被忽視的群體,導演透過鏡頭與他們同行,讓他們被更多人看見。黃自言並非電影學院出身,而是從新聞系「半途出家」。他打趣說以往的三部作品是小學階段的作品,新作《十方之地》則是初中作品。即使《十方》以冷靜觀察為主,與以往作品看起來大相逕庭。可是,藉由更宏觀的視野,縱觀透過流動與棲居的空間反映社會中無形的驅力,從而影響人民的生活和種種決定,卻是由逐漸延伸至公共政策層面的《3cm》中已經可見端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