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開心麻花《抓娃娃》,如何製造了票房、混亂與虛無

現實議題與爽文期待的對撞,批判喜劇與空洞內核的極致拉扯,《抓娃娃》走向了輿論的「失控」。

開心麻花《抓娃娃》,如何製造了票房、混亂與虛無
電影《抓娃娃》。圖:網上圖片

在曾經最火熱的「暑期檔」,中國電影的寒冬仍在持續。7月6日,被業內視為「救市之作」的《抓娃娃》正式上映,雖無法憑一己之力扭轉大盤頹勢,但截止7月27日的超20億票房也算是給中國電影打了一劑強心針。

這部由閆非、彭大魔團隊打造的作品依舊延續他們最擅長的喜劇類型,故事一句話就能說清楚——富商馬成鋼(沈騰 飾)為培養「接班人」,將兒子馬繼業帶回老家「窮養」。「富人過苦日子」和「乞丐一夜暴富」一樣,都是喜劇慣用的強戲劇情境。但本片的主要看點在於,創作者在這樣一個強反差的設定中植入了一套依託苦難教育縝密編織的精英人才計劃。片中富豪爸爸對馬繼業成長過程中一舉一動的實時監控、分析與操縱,被網友稱為漢化版《楚門的世界》。

久未在公眾視野中出現的中國第六代導演陸川,在網上發佈的一句評論將網絡爭議推向了高潮。他稱,「麻花的低質強鹼性搞笑片雄霸中國電影市場,是文化的悲哀」。

與票房的一騎絕塵相比,該片的口碑卻呈現出明顯的兩極分化。一方面,相較開心麻花在最近幾年推出的《李茶的姑媽》(2018年,豆瓣評分4.6分)《超能一家人》(2023年,豆瓣評分3.7分)等作品,目前仍穩定在7.3的豆瓣評分讓《抓娃娃》成為了開心麻花系列中的「精品」。另一方面,豆瓣熱評中的一條——「給開心麻花判死刑」,卻也體現出許多反感該片的觀眾態度。有觀眾指出,該片的笑料多數都建立在對孩子痛苦的消費上,片中父母欺瞞孩子卻沒得到懲罰的設定更是讓眾多在中國傳統教育下成長的年輕觀眾感到不適。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