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大陸國台辦發言人也要回答關於《周處除三害》的提問,影片在大陸的高熱度被解釋為「同胞同文同種,特別容易共情共鳴」,並「鼓勵台灣相關業者赴大陸發展」。
台灣電影《周處除三害》在中國大陸熱映及票房大捷的話題,可謂超出一切預期。電影於3月1日在大陸正式公映,截至15日大陸地區票房已近4.5億人民幣,全國排片佔比還以20%居首,最終票房由較早時預估的1億元人民幣不斷提升至6億。
熱度首先體現在公映首周內,大陸社交平台的觀後感洗版。自媒體各自蹭流量發挖片中由演員、原型到衣著,或政治隱喻的話題;第二週由主流媒體以至外媒引為中國流行現象報道,甚至成為大陸國台辦發布會中要回應的提問,達到牽動兩岸文化及市場關係的層次(發言人當然也不放過統戰機會,把影片在大陸地區的受歡迎,解釋為「說明同胞同文同種,特別容易共情共鳴」,並「鼓勵台灣相關業者赴大陸發展」)。
《周處除三害》能成為這樣現象級爆款,固然已大大超過了單單作為一部犯罪電影的本質。有人研究它得以在中國大賣之道,有人刻意過度解讀當中的象徵比喻,有人復盤它的營銷策略。現在看來,除了作為爽片大快人心,令向來戲院觀影尺度保守的中國觀眾大開眼界以外,《周處除三害》帶出的整個華語片創作及市場的未來可能性討論更形重要。
市場層面,它的大尺度及受歡迎揭示了中國審查及分級制遲遲未能開放的滯後,連帶是對整個華語電影市場健康發展的可能性探討:作為一個不確定但又可能會有極大收益的市場,中國大陸影市如何能真正融入全球華語影視體系,通過大市場,大收入,豐富製作資本流,形成更健全的電影產業及生態。
在創作層面,作為香港導演於台灣攝制、而在中國大陸才獲得巨大成功的電影,它同時也突顯了陸港台三地電影環境的某種特徵及缺失,以至這些互動關係如何能互補進一步發揮,並形成一個新華語影視體系的可能。
作為一個不確定、但又可能會有極大收益的市場,中國大陸影市如何能真正融入全球華語影視體系,通過大市場,大收入,豐富製作資本流,形成更健全的電影產業及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