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歌風雲》是「伐紂序篇」,將傳統封神故事做了大幅改動,將「弒父」作為貫穿全片的主題,將「權力」作為核心線索,將姬發這個遠在西歧的角色提到圖窮匕見的前線,試圖將紂王區別於演義中的單一形象,講述了一代暴君的滅亡與一個少年英雄的成長。
誰也不把天譴當回事
少有華語電影將「弒父」做得這麼凶猛直白,鮮血淋灕,不管是殷啓當面捅殺帝乙,還是紂王令四大伯侯之子親手殺掉他們的父親。禍根就是紂王自己,他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一言以定妖孽還是祥瑞;他擅長控制蠱惑人心,「你看見的是他讓你看見的,你相信的是他想讓你相信的」。而殷郊與姬發,則在經歷了一系列殘暴事件後,終於從對殷壽的崇拜與欽敬中醒來。電影是一部武王覺醒史,從他把紂王當英雄,紂王把他當傻瓜始,到穿破紂王洗腦術的迷霧,最終親手殺掉了精神之父殷壽。不再是紅顏禍水,不再是糊塗反人類的暴君,不再是面目模糊的聖王,不再是隱晦的「弒父」情結,不再強調順從「父」的意志,「你是誰的兒子不重要,你是誰才重要」。紂王甚至一把火燒掉了宗廟,在王朝的神聖之所與妲己交歡。所有這些給觀眾帶來了巨大的新鮮感、刺激感和解放感,隨著出色的服化道、強烈的特效,以及風情不同的男色、緊實的胸肌狂轟濫炸,在上映之後收穫了不少好評。
但細究之下,支撐這些理念的劇情很多是立不住腳的。這次的紂王終於不是任憑妲己左右的昏聵君王了,他要自己完成所有的壞事,他做了什麼呢?弒父殺兄。這當然是惡行,但並不凶殘,且只局限於家庭內部,還是借妲己之手完成的。不像小說當中,他荒淫無度,殘暴血腥,建酒池肉林,興高台殿宇,置蠆盆炮烙之刑,斫脛看髓,剖剔孕婦,殘害忠良、禍害百姓,搞得怨聲載道民不聊生,於是各路諸侯揭竿而起,朝歌的官員也紛紛反出京城。電影中紂王所做的事情,並不會招致天下百姓憤恨,威脅到他的統治根基。這樣四大諸侯要冒滅族危險「以臣弒君」的理由就非常不充分,何況僅僅只聽了姬昌的一面之詞,更何況他們都有一個兒子在朝歌——否則質子的意義是什麼呢?在關鍵時刻,君父是不會顧及兒子,但還遠不到這地步。他們領地內也的確是遭到了天譴,牲畜暴死、嬰兒早夭等等。但天譴既然如此厲害明察秋毫,不能直接一個雷劈死殷壽嗎?為什麼要捨近求遠傷害無辜呢?這個老天忒也不懂事了。況且紂王已經許諾要自焚以消除天譴,四大伯侯又有什麼討伐的必要?這麼嚴重的事情,怎會如此輕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