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烏克蘭行記:「我們是歐洲最好的國家」,「我們是歐洲最差的國家」

城市的平靜和和平是兩回事。

烏克蘭行記:「我們是歐洲最好的國家」,「我們是歐洲最差的國家」
2022年6月3日,烏克蘭城市哈爾科夫,木廠工人在俄軍炮轟木廠後視察損毀情況。

十一月初的一天傍晚,我和一群烏克蘭人聊着天拐過米克萊伊夫(Mykolaiv)城的街角,經過一家屈臣氏,又和一位行色匆匆推着水罐的阿姨擦肩而過。這時候本地人的手機發出了響聲。他們掏出手機,打開「電報」(Telegram)——在烏克蘭,大部分地方政府都用電報發布每日的緊急通知和各種新聞、戰報。

「喔!是警報,提醒一波『沙希德』會在二十分鐘內抵達。」「沙希德」是伊朗產的自殺式無人機,俄軍從10月起大量用來襲擊烏克蘭城市的基礎設施。

「那就等着『沙希德』來炸死我們吧!」烏克蘭翻譯M和他的朋友們笑着繼續聊天。街上不多的行人也有不少掏出了手機,看了一眼,然後放回口袋,仍舊來來往往。幾個年輕男生在馬路的斜坡上,用共享電動滑板車玩起了雜耍。

去「前線」米克萊伊夫的行程是M臨時和我提出的。生於烏克蘭東北部蘇梅(Sumy)的M在中北部的米克萊伊夫上了幾年中學。後來和家人一起搬到西邊的利沃夫。兩天前在利沃夫車站,正準備登上去敖德薩的火車時,他跟我建議在行程里加上米克萊伊夫:「我們可以當天往返,我可以問問軍隊的朋友通行口令是什麼,還能幫你找到城裏的宣傳部門領導人接受採訪。」我感覺到,這個年輕人介紹人給我採訪是虛,想他在那裏的朋友是實。

「米克萊伊夫現在什麼情況?安全了嗎?」

「啊哈,太不安全了!那裏離赫爾松近,赫爾松前線還在交火,每天俄軍都有幾發導彈打到米克萊伊夫城裏,我讀書的中學也被炸了!

「勇氣」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