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2022《睡魔》末世啟示:混沌、離亂、創傷中,當我們開始說故事

當時代之惡洶洶而降,我們真的需要去在螢幕上觀看另一場浩劫嗎?

2022《睡魔》末世啟示:混沌、離亂、創傷中,當我們開始說故事
《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Station Eleven)中,Kirsten 一直珍視、保存二十年的《Station Eleven》漫畫複本。

還記得今年夏天由《睡魔》(The Sandman)攪起的影視熱浪嗎?於今年8月首播的這套Netflix劇集,上線後即以其暗黑奇幻風格與現代神話色彩大受歡迎,曾連續四周榮踞全球十大收視排行榜之列。不久前上月又終於宣布續訂第二季。

該原著漫畫系列是在1989 年首度面世,創造了融匯古今神話與文學傳統的現代奇幻世界,也在1991年的「世界奇幻獎」(World Fantasy Award)成為首部贏得散文體小說獎項的漫畫。Netflix的這套劇集,是漫畫首次影視改編,原著作者尼爾·蓋曼(Neil Gaiman)親自參與改編及執行製片。

疫情時代人人追看劇集,《睡魔》作為跨界文化作品,巧借古典戲劇傳統為主題,其中意趣與境界令人想起也曾在疫情中製造了熱度的另一套劇集:HBO去年底首播的《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Station Eleven)。我們就在這裡比較一下這兩套都是在混沌與創傷中重建價值、重尋希望之可能的作品,看看停擺與混沌中,人心與故事的連結可有新啟示?

2022 年是疫情後復甦之年,不過世局沒有真的變好,無論是烏克蘭戰火,還是未見曙光的氣候危機,都似在儆示現代文明之大限。然而攀過最難的山沒有必然更美好的風景,大概也有其啟發之處,讓我們更深思,在亂世,說故事何所為。

疫情日子裡,我們愛故事

讓我們從疫情與故事的關係講起。猶記得疫情高峰期人人居家禁足之時,網上有一個廣傳的帖文說:「請記住你在一切停頓的黑暗日子裡,如何求助於藝術家們。」

疫情三年,追看影視劇集成為了大眾解悶良方,媒體刊出推薦清單,助長商業串流平台的主流化。足不出戶追劇不一定就是逃避現實的孤立活動,網上粉絲社群的互動也可以凝聚人心。歐美封城時,曾有英國國寶科幻劇《Doctor Who》影迷發起連場網上重溫,編導和主演想法製作新短片,為部份單元故事與人物延伸小篇章,在觀眾的想像宇宙中繼續活下去。

說故事是人類的集體生存本能,也是最古老悠長的藝術。《The Storytelling Animal: How Stories Make Us Human》一書作者Jonathan Gottschall乾脆將人類稱作「Homo fictus」,說我們畢生盡皆「永無鄉」之想像國度的子民。大概正因洪水、疾病與死亡可怖,古人方有為星宿命名的欲望。今天各式各樣文字與影像唾手可得,洞穴壁畫和篝火旁說書早成封塵歷史,但人類仍藉故事想像神明與生者的對立、人世的自然定律與不可知,秉燭渡過混沌失序的長夜。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