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族群、經濟、民主成就——哪些因素影響台灣人為台而戰的意願?

即使台灣人未必喜歡在現在的兵役制度下當兵、接受「教育召集」,然而就「意願」來說,台灣確實有推動全民防衛的空間。

族群、經濟、民主成就——哪些因素影響台灣人為台而戰的意願?
2022年10月9日,桃園,雙十節期間,一個公園内掛滿國旗。攝:陳焯煇/端傳媒

當然,族群與認同的關聯,在各個世代並不相同。為此,本文另外採用進一步的統計模型,檢驗年齡與族群的共同作用,答案也是一樣的:整體而言,老年人說自己願意為國家而戰的比率會低一點(可能是因為覺得自己太老,上不了戰場),但「同年齡層內」互相比較,依然沒有族群差異──同年齡的原住民、閩南、客家、外省人之間,願意為國家而戰的意願並無差異。

在國族認同仍有歧異的台灣,族群之間為國家而戰的意願,為什麼會沒有差異?這可能是因為,不分族群、不分認同,台灣仍然是所有人的「家園」,人們存在保護家園的情感基礎。此外,雖然對國家未來的走向看法不一,但是,不管是希望台灣獨立,還是認同中華民國,也都在保衛同一群國民所組成的「國家」。何況,多份民調都顯示,台灣希望與中國統一的比率極低(在一成以下),也可能增加所有人抵抗中國侵略的意願。

在族群之外,讀者或許好奇,家庭經濟的狀況會不會影響作戰的意願?經濟狀況良好的人,會不會比較不願意冒險,戰爭來臨時寧願逃跑或躲起來?或者,家庭入不敷出、生活困苦的人,會不會「無恆產者無恆心」,對國家更沒有向心力,不願意為之而戰?雖然公開版的世界價值問卷中,並未公布客觀上收入多寡的變數,但是,資料中有受訪者回報的「前一年家庭收支狀況」,可以用這個變數來回答前面的問題。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