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基隆中元祭:不再打破頭後,年輕參與者如何看待百年傳統的變與不變?

基隆中元祭迄今已有168年的歷史,在這百年洪流中,有哪些改變了?又有哪些不變?

基隆中元祭:不再打破頭後,年輕參與者如何看待百年傳統的變與不變?
2022年8月11日,民眾在基隆八斗子放水燈。

【編者按】農曆7月是台灣傳統鬼月,從7月1日鬼門開後,台灣將經歷達一個月的鬼月,期間除有許多禁忌外,全台各地也會舉辦各式祭儀活動,本文介紹的基隆中元祭,名列台灣國家文化資產,從老大公廟開龕門起,基隆陸續展開許多民俗活動,舉凡斗燈遶境、水燈遊行、放水燈,再到主普壇普度、跳鍾馗等,皆為中元祭的重要活動。

基隆中元祭迄今已有168年的歷史,在這百年洪流中,中元祭在時間的淘洗後,有哪些變與不變?端傳媒訪問製作水燈的工藝師杜烽睿,他曾是台灣最年輕的「文化國寶」,左手剪紙為無形服務,右手剪髮為造型捉刀,透過杜烽睿之手,他所設計的水燈乘載了哪些意念?

多位受訪者告訴我們,在這流傳數百之久的傳統祭典中,亦存在著世代與性別議題。中元祭係由15個宗親會(同姓氏組成的聯誼會)輪值舉辦,每15年一輪的制度,也面臨到傳承斷裂的議題。藝術家李奇鴻以自身實際參與的經驗提及,宗親會普遍呈現人口老化與缺乏女性身影的現象。

即便中元祭隨著時代演進逐漸觀光化,但祭儀的目的未變;潮濕的港都基隆一樣多雨,但有更多年輕人帶著對故鄉的使命回家,他們想讓市民與更多人看見基隆。在百年傳統的變與不變中,看見他們如何推動改變,與維繫那些不變。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