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暴力鎮壓與健康碼賦紅:經濟下行期的維權抗爭能否突破國家的管控?

河南村鎮銀行儲戶維權是中國各地正在發生的維權事件的代表,證明看似嚴密的極權主義監控體系背後仍然潛藏着改變的力量。

暴力鎮壓與健康碼賦紅:經濟下行期的維權抗爭能否突破國家的管控?
2022年7月10日,河南省鄭州的中國人民銀行大樓外,示威者舉著橫幅抗議村鎮銀行凍結其存款。

卷土,左翼視角的中國政治與社會觀察者,關注勞工,性別,族群等議題

炎炎夏日,酷熱難耐,極端高溫天氣下中國的社會氛圍也愈發躁動,顯現出某種經濟與社會危機的徵兆。

早在3、4月份,廣州沙河服裝批發市場和杭州四季青服裝市場的商戶相繼發起關門罷工和聚集抗議的行動,要求市場運營方減租、延租和退租,因爲受疫情影響,各地的封控措施導致物流中斷,往年的旺季不再,春裝銷售減少三分之一以上,商戶損失慘重;5月份,台資企業廣達上海廠區連續爆發兩次工人騷亂事件,起因是閉環復工使得工人長期被關在廠區內追趕產量,封控太久,有的想要返鄉,有人對工資和加班費有爭議,這些問題公司未能脫產解決,導致工人把矛頭轉向企業的台籍管理幹部,一度衝進他們的宿舍鬧事泄憤。


到了7月份,更大的危機爆發,近3000名村鎮銀行儲戶突破重重圍堵,抵達中國人民銀行鄭州分行外維權,以及蔓延全國的300多個爛尾樓業主展開集體斷貸行動。這是近年來罕見的大規模群體性事件,它不但揭露了地方金融和房地產領域的監管腐敗,而且也表明當民衆的根本經濟利益受到嚴重損害的時候,爲了維護自身的利益,他們有組織的反抗仍有機會衝破政府精心打造的剛性維穩體制來。在數字極權主義日甚一日的環境下,這一點對分析中國社會的矛盾衝突及其走向具有啓發意義。

##「整治」群體性事件的策略變化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