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現場】為烏克蘭療傷——利沃夫,支撐起戰時心理支持的後方城市

從受訓新兵到負傷老兵,從年少女孩到七旬奶奶,儘管精神壓力或創傷巨大,但他們,都不允許自己展現脆弱。

【現場】為烏克蘭療傷——利沃夫,支撐起戰時心理支持的後方城市
利沃夫市區,一面醒目的花牆上,紀念著死去的軍人和平民。

【編者按】這是端傳媒特約記者陳映妤、Mihir Melwani和Jeremy Chan從烏克蘭現場發出的系列報導的第二篇。他們在俄烏戰爭持續3個月後進入了相對安全的西部城市利沃夫,嘗試一手紀錄在這場震驚世人的戰爭之下被連根拔起的普通人的命運,和他們的應對。歡迎閱讀系列第一篇《【現場】戰時三個月,我們進入烏克蘭,看到雖被戰爭改寫但頑強的生活》。本次報導計劃得到了普利策危機報導中心「The Pulitzer Center on Crisis Reporting」的支持。

一邊是將上戰場的新兵,一邊是前線負傷的老兵

走進利沃夫郊區一個隱密的舊蘇聯廢棄工廠空地,一個超現實的場景映入眼簾——老人和小孩,時不時穿過正持著練習步槍、在草叢、柏油地面和擬真戰壕裏接受實戰訓練的烏克蘭年輕新兵。

在工廠的其中一棟大樓裏,烏克蘭裔美國軍人卡戎(營中代號)打開手電筒,帶我們走向漆黑的地下室,體驗一次新兵的心理壓力測試。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