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國立台灣大學(台大)學生會推動「國文」(大學本科必修中文科)改革事宜,建議廢除其為必修科,並改為通識科;而負責開設「國文」的台大中文系則認為,必修有其必要性。這爭議由來日久,而且不獨於台大,網絡上在2018年前後已有相關呼聲。
三四年間,又掀起數波討論。其中,贊成改革的一方大致認為,「國文」必修科的設計,偏重古文及中國古典思想,與多元教育的理念及學生修課緻趣不符,有學生代表亦援引台灣其他大學的改革經驗,認為現在的「國文」應從必修,改列為選修的通識課;支持保留「國文」必修的一方則多認為,「國文」科能夠確保學生的中文語文能力,並指該課能夠培養學生的文化思維、文化素養和思辨能力等,不可輕言廢除。同時,亦有論者視台大「國文」必修論爭為台灣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課綱)改革論爭之延續,該論點認為,現在高中教育刪減了過多的文言文,需要在大學教育中把相關教育補足回來。
在台大「國文」科的「存」、「廢」問題背後,牽涉的遠超於一間大學的學科必修選修事宜,更涉到語文教育在大學的角色、語文教育和文史哲教育的關係,以及大學如何達到全人教育(holistic learning)等事。筆者在香港接受教育直到碩士,大學本科、碩士皆畢業於港大文學院,並曾在台灣的國立大學任教。港大與台大的本科教育,皆有語文必修課;我希望透過香港、台灣兩地之間的經驗比較,探索未來之路。